判断题

表达权: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表达权主要是指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体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对外新闻稿编辑研究一把握好对外报道的“度”: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检验对外报道事件的一个尺度;2对外报道事件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准绳。3对外报道实践不能背离实事求是。

判断题 请简述全媒体背景下图片应用的变化。(1)全媒体背景下,新闻图片的产生发生了发化。摄影记者仍是新闻图片的主要生产者,但是角色和工作模式有转变。摄影记者转变成图文影并重的全能记者,并也开始从事图片编辑,另外专题摄影报道也是其优势。网民和手机拍客也为媒体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闻图片。(2)全媒体背景下,图片运作机制发生了发化。现在的图片运作机制一般可概括为:一个中枢、一张网、两大支柱、三扇窗。①“一个中枢”,是指很多报社已经设立的图片中心或规视觉中心。②“一张网”,是指数字化图片管理系统,把图片中心的电脑同编辑记者的电脑、签约摄影师和拍客的电脑联结在一起,实现图片信息的实时有效传递。③“两大支柱”,是指既要注重专业摄影队伍的发展和壮大,又要注重社会摄影队伍的挖掘和培养。④“三扇窗”,是指把经过选编的新闻摄影作品通过报纸、互联网、城市街头的多型LED显示屏提供给广大受众。

判断题 记者使用微博面对不真实甚至是恶意的指责时,要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观点。()

判断题 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成为“孤岛”,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作办“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也被称为“三朵花”。《译报》:创刊于1937年12月9日,是夏衍受中共江苏省委指派主持创办的,它的全部新闻稿件都是从外文报刊翻译过来的,这使得租界当局找不到干涉的借口。由于内容充实,编排新颖,深受读者的欢迎,销售曾达2万多份,后再日寇的威吓下,12月20日出版至第12期即被迫停刊。1938年1月21日,《译报》更名为《每日译报》,打起英商的名义又出版了,真正的负责人是中共作家梅益,林淡秋,王任叔等人,改报内容与《译报》基本相同,出版一个月后,它改变编辑方针,除了刊登外报的译文之外,增加刊登自己编写的新闻,专栏,专刊和副刊,它通过各种专刊,副刊联系和团结各阶层人民,扩大了宣传效果,经常报道有关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消息。《文汇报》:1938年1月25日,《文汇报》创刊,创办人是爱国人士严宝礼等人,徐铸成任主笔,为了避开日方检查,报社坚持雇佣英国人克明担任发行人,由他出面向英国当局登记,用“英商文汇有限公司”名义出版发行《文汇报》。它致力于抗日宣传,编排活泼新颖,不畏日伪恐吓,坚持民族正气,创刊五个月,发行量即达到5万份,深受读者喜爱。

判断题 网络直播的经济形态与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网络直播从2014年开始井喷式发展。今天,当直播经过了众多互联网企业竞相进入,网民纷纷体验,各种失范传播,产业增速放缓等一系列现象之后,必须思考直播作为一个产业如何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秀场直播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分析网络直播的经济形态,进而对这一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策略性引导。一、网络直播的经济基础——注意力经济网络直播把媒介的空间性拉到了最大,时间性压倒了最小。世界已被完全可视化,但又稍纵即逝,大量信息被沙漠化,直播空间成为一个可以随时上演剧目、传输作品,但并无上座率保障的剧院。对于占绝大多数的素人主播而言,粉丝零起点,他们为了博得眼球创造出所谓的排他性产品而竭尽全力。眼球经济成为被网络直播平台最广泛意识和应用的经济手段。关于传媒经济的本质有多种说法,但吸引受众面对媒体,进而获得持续关注,无疑是媒体存在的根本意义和经营的绝对基础,直播自媒体必然也如此。传统的媒介经营法则认为,收视率是二次售卖的保障,与价格成正比关系,收视率越高广告越多,价格越高,媒体利润就越大。这一媒介经营的最基本法则同样适用于网络直播,并且还会产生价值溢出。因为“连接红利”导致在直播平台上每增加一名用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远远高于传统媒体。“连接红利”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指企业不直接销售产品赚钱,而是把产品当成一个聚合顾客的入口,在与消费者进行价值互动的过程中为消费者创造持续性价值,从而获得收益。当用户从N变为N+1,不止增加了两只眼睛,更增加了N个互动线路,就可能数倍提升“连接红利”。但是,网络直播重要的获益方式“在线打赏”突破了二次售卖的媒介经营模式,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同步完成,用户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任意额度、任意次数地支付。围观人数与打赏人数并不绝对成正比,打赏人数与打赏总金额也不绝对成正比,即“围观率”与“销售率”和“销售额”不形成绝对关联性。因此,网络直播在解决围观率的同时,必须对用户进行深度开发,最大化挖掘其消费潜能。博取眼球是过程性重要目标,但并不是全部目标。即吸引是手段和基础,深度获益是过程和目标。二、网络直播的经济框架——体验经济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时代,人们更需要情绪上、心理上、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产品功能已不再是消费者的需求,情感需求成为主导。在媒介如此便捷的时代,人们打开直播视频,尤其是进入素人直播间,首要目的必然不是为了获得消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视频供给和推送,网络直播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其中的伴随性活动,也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描绘的图景。直播过程中,主播通过有声语言、副语言、空间语言等方式实现人际传播和影音产品制造,用户通过弹幕、语音连麦和礼物等方式表情达意和参与生产,所有主体均具有自主传播与支付的权利,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其发言和打赏没有时间、格式、意义等等的限制,没有身份规约和权利分配,群体性传播主体共同构建了极具真实性社会临场感的超空间同步调面对面交互场景。主播与用户在其中共同扮演了多个主体角色,发挥了多个角色功能。产品的无形性和消费者直接参与是体验经济的重要特征。如果互动活动顺利,直播主体们的眼、耳、脑、手就共同完成了“劳作实践”,并在共同描绘的场景中获得情感体验、消费体验、服务体验等多种体验感受,话语权力的均等性和群体传播的碰撞性,使网络直播的体验性远远超越了电视和新媒体视频节目,主播实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取的明星价值和经济回报,以及同时而来的自豪感、荣耀感、喜悦感……;用户获得触及世界的新奇感、逃避现实生活的快乐感、定制服务的成就感……;所有人都会有同在时刻的陪伴感。直播平台成为一个你、我、他共同构筑的不受地理、气候、环境等现实因素干扰的线上体验社区,共享价值取代传统视频媒体的独有价值,所有人都是托夫勒所指的非物质化经济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体验制造者”。在直播体验社区中没有理性的经济制度和产品价格,但有互动、有体验,有冲动、有任性,有温暖、有感动,有各种崩溃式表演和非理性打赏,个体行为并不完全基于交易成本的理性考量。主播人际资本投入下营造的体验感与用户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投入形成无法标准化衡量的等价交换。用户必须进入直播间才能参与体验,只有获得积极的体验,才沉浸其中,才贡献智力、体力和情感,才支付货币,这是网络直播的基本经济框架。三、网络直播的经济核心——关系经济网络直播是一种人力密集型产业,呈送的是一种有温度的人性化产品。但在这种群体性产品生产流程中,完全不能确定成品样态和产品收益,因为每个生产者都是根据正在流动的场景传播符号和体验打赏。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悬念性、戏剧性和冲突性特征都寄居于网络直播中,而展现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加者的相互关注度和情感共享度。正是在这种具有群体创意性和游戏性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始形成趣缘社群,即聚集在一起拥有共同兴趣、志趣的社会单位,社群成员在体验社区中趣缘相投地协作生产,渐进式滋生“情感”,于是从物理性的联通关系变为情感性的内在关系。提供体验服务本身就是建立相互关系的有效途径。关系带来的是情感联系和信任,直接影响直播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反之,关系又会促进互动,促进体验氛围。网络直播中主体间交互的外在表现是符号展示与意义交流,内在反应则是“关系”的构建和由此而及的“人际资源”的聚合。因为社交本身就是人际关系的游戏化和现实的功利性活动的补充。主播是直播网络的源点、初创者和组织者,网络直播结构上开放性的特点和主播视觉中心性的特点,使主播可以持续地维持处于信息传播和中转中心的位置,这是主播的角色自然定位,也是用户对他们的角色期待。每一个直播频道的人数越多,互动点就越多,互动范围就越大,网的活跃度就可能越高,主播的潜在资源也就越多。研究证明行动者越处于关系网络的中心位置,影响力就越大,权力也就越大。社会资源是个体或组织在社会中生存与行动的基础。直播间中的人际资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性资源,在用户忠诚度、投资量、持续性等方面产生效用,而且以“粉丝榜”“贡献榜”“特殊身份符号”等形式被公开展示。“关系”和“品牌”一样是一种内涵化高价值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动能依托,具有非消耗性特征,其构建需要长期投入,能够循环性推动经济效益的递增。直播平台中,没有送出礼物的用户是间接消费者,他们送出的是“注意力”和“人气”,是平台价值的推力者,主播能否上首页被重点推送,与其人气有直接关系。送出礼物的用户是具有“间接效益”和“直接利润”双重贡献价值的消费者。所有用户都是时间投资者,都是价值用户,都具有关系维系的价值,也都是待开发的客户。直播平台没有消费时间、额度和频次的严格规约,所有人都是理论上下一刻的直接消费者。因此,“关系”这种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内含化资源成为每一位主播的社会资本和经济动力,于是最大化吸引受众,进而把受众变为用户,把用户变为忠实粉丝,建立心理联系和情感联系,把弱连接变为强连接,争取资源规模化和效益长期化,应该成为网络直播媒介经营的基本方向。用户需要在关系持续中享受到服务利益、社交利益、心理利益、特殊利益(如产品定制)等多种利益。在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双方是否能保持最大收益是关系走向和程度的关键,共享目标和利益也是关系营销理论的核心。四、网络直播的产业发展路径网络直播必须在深入理解与有效利用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关系经济这三大经济形态的基础上,寻找长期性、多元化发展路径。第一,产品专业化、创意化。指直播内容走专业化之路,寻求创意突破,打造差异产品,以吸引受众,提升体验,加强关系。频道专业化定位和内容专业化供给早已是电视媒体人的共识。这一理念的基础是消费者群体碎片化、需求专业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产品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和消费人群。网络直播行业基本处于主播随意化、内容粗放化、形式单一化的产业初级阶段,大部分直播频道没有长期的发展思路和个性化产品。主播自身的特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自有化特质可以成为节目的基本定位和内容走向,后台数据分析为创作依据和指引。网络直播创意还可以充分发挥媒介产品融合创新的优势。以媒介间独有资源和共性诉求为基础,将直播产业中各种资源如主播影响力、平台价值、用户资源等与其他媒介相关资源创造性整合,实现产品的创新性生产与传播。创意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不仅约等于差异化、独有化,还与体验紧密相连。安德斯·索伦森、乔恩·萨德伯、特林·比尔、马克·洛伦岑等多位教授都在其论著中表达了“体验”与“创意”的必然有机联系。群体传播中体验氛围的难以复制性反之又使体验本身成为一种创意。这些因素共同创造出熊彼特租金。第二,资源延伸、产业外延。指直播平台资源流向更广阔的领域,连接更多产业,构建直播+战略。诸多学者认为互联网+是因为互联网连接能力而带来的经济结构性改变,网络直播则可以对这种连接能力人性化、形象化表达和使用。产品专业化、创意化、差异化是争取用户集合资源的过程。打开这个资源平台,构筑一个开放性产业系统应该成为直播业延伸发展的基本思路。从行为动机的原理讲,每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力的用途。实时性、交互性、视听觉性、体验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直播适合与诸多需要有形展示或沟通的产业建立直播+合作。直播+是利用网络直播链条上的各种价值点与其它产业相关元素进行联合与重组,经过优化重组,创造新的产业资源和价值链的过程,追求相互融合、相互弥补、相互支撑。同时,主播的关系用户粘联入购物平台与购物平台的消费者合流为新的客户群,而所有购物平台的消费者成为主播新的潜在用户,实现了资源的相互间跨界转移,即资源的聚合和溢出效应。直播+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网络直播的资源延伸、产业延伸,延伸率与延伸度是直播业发展的重要标识。五、结语从口头传播到大众媒介传播,是从大众传播主体迈向专业传播主体;从大众媒介传播到自媒体传播,是专业传播向大众传播回归,是人类话语权利和媒介权利的重新分配。所有公民一时间拥有了即刻开办电视台的权利,并具有播出时间、地点、长度、形式的绝对控制权。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合法、合规、持续地经营好这家网上电视台。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投入,以大空间群体性人际交互为主要形式,以信息和情感分享为基本内容,在获得人际资源的基础上,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收益,这是网络直播的行为特征和经济规律。网络直播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特点决定了其不仅具有即刻产生经济收益的能力,还具有跨界合作与广泛连接的产业优势,直播间既是产品供给平台也是连接其他产业的端口,要实现这些,必须紧抓内容、体验、关系这三大核心点。

判断题 融合新闻生产的采访理论新闻采访是融合新闻生产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生产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活动。人们常说:“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新闻采访在融合新闻写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过硬的新闻采访基本功就写不出好的新闻。每个学新闻的人都很清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强壮的体魄、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要“手勤、眼勤、嘴勤、脑勤、腿勤”。一、“五勤”——新闻采访的基础新闻采访被称为记者感觉器官的全方位调动,不是简单的问与答,写与录,而是记者大脑及眼、鼻、口、耳、舌全身感觉器官的同时运作。有经验的老记者们常常将成功的采访过程总结为“五勤”,也就是手勤、眼勤、嘴勤、脑勤、腿勤。还有“六勤”“七勤”之说,也就是在“五勤”的基础上加上“耳勤”,或加上“勤学”和“勤练”。1.手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勤更是记者的基本功,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便是记者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勤于记录、快速记录,更要懂得如何记录,知道怎样记重点、难点、疑问点、特色点,怎样将趣闻逸事、生活琐事等都记录或摄录下来。今天的记者无论你是用笔记录、用键盘记录,还是用手机记录、用机器摄录,采访记录的过程等于新闻生产的前期素材采集过程,它将直接决定新闻后期生产的费力程度和新闻产品的最终质量。2.眼勤——炼出“火眼金睛”新闻采访要求记者们都有“火眼金睛”,一走进新闻现场就能发现新闻线索,找到新闻价值。记者们要有一双具有穿透力的敏锐眼睛,能发现身边的新闻。要懂得用眼睛扫描和过滤,目光掠过之处便能迅速捕捉最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他们能掌握看的规律,总是先捕捉动态的再留意静态的,先捕捉宏观的再观察微观的,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内到外。他们的眼睛就好比一台不断按动快门的照相机,拍摄着新闻现场的一个个鲜活画面。他们还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记.将看到、记住的画面转化成为客观的文字;他们还要带着思考去看,思考读者和公众所关注、需要的是什么。3.嘴勤——“多问也是金”新闻采访是沟通交流的职业,要通过人际间的沟通交流搜集和获取新闻素材。因此,如何通过自己的巧妙提问打开对方的“话匣子”,显得十分重要。这些都使得记者的嘴不能闲着。会说话的记者懂得如何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懂得如何同采访对象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懂得如何让新闻当事人据实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记者嘴巴不勤是办不到的。只有多开口、勤提问,才能得到新闻生产所必需的新闻素材。4.脑勤——勤动脑、多思考脑勤,就是记者的脑子要动得快,要勤动脑、善动脑,懂得自己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思考拨开新闻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思考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发掘新闻的潜在价值和深刻的报道内涵。因此,好新闻必然是新闻生产者思想的结晶,没有思考的新闻生产是机械的,也是缺乏新意和价值的。5.腿勤——“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新闻现场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深人第一现场的脚踏实地的采访,没有亲历现场的真切感受,新闻就如同“水中花、镜中月”。那些自己编织、想象出来的新闻现场是经不起推敲和检验的,唯有亲自去听、去看、去核实、去记录,才能获得第一手的新闻素材,才能建立独立的思考和认识,进而生产出生动鲜活的好新闻。“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走南闯北、东奔西走是新闻记者们的工作特色,腿勤也就成了好记者的典型特征。在融合新闻采访和生产中,新闻生产者的“五勤”依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背包记者”“全能记者”马不停蹄地奔波在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他们操弄着各式各样的先进数码设备,眼观四面,耳听八方,问这问那,精心记录,勤奋采集,积极思考,目的就是完成高质量的报道任务。二、虚拟空间——新闻采访的新场域在传统意义上,新闻采访的“五勤”要求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客观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记者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之中,必须深人基层、亲临现场、脚踏实地,要用自己的眼睛看、嘴巴问、耳朵听、脑子想,因为所有的新闻元素都来源于此,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实实在在的沟通交流才能获取。但是,在网络传播与社会化媒体迅速崛起的当下,不仅新闻事件的发生时空已经与往日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新闻来源、新闻变异、新闻生产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短信等也已成为热点新闻的发源地,于是新闻采访的“五勤”要求也必须与时俱进,相应地改变原先的运作姿态和活动方式。2011年6月20日,有一个名叫郭美美的20岁姑娘在新浪微博上突然蹿红,晒豪车、晒别墅、晒名包的她自称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个经过新浪微博认证的“红十字会”身份一时间激起了网友的关注,事件的新闻效应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不断发酵。不断聚集的网友关注和讨论、对于红十字会的质疑,以及有人透过各种渠道提供报料,短短几天时间郭美美事件就成了国内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直到当年8月事件仍然未能平息,郭美美母女甚至还在宁夏卫视的《解码财经》栏目中接受财经学者郎咸平的专访。更为严重的是,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仍然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中持续,并直接引起了之后红十字会的相关改革措施。此后,有关方面还提出“要重查郭美美事件”。就是这样一个震动了社会各阶层的重大新闻事件,它的来源竟然是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无知和炫富。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新闻或许根本发掘不了,但是在网络空间中来得却是如此容易。虚拟空间是一个信息快速传递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人与人并不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隐藏在网络终端的背后。这使得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交流可以变得更加隐秘、更加随意。更多的人也并不将虚拟空间中的表达等同于现实世界,现实社会中的束缚和压力在这里得到解脱,进而形成了巨大的信息汇集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自然也包括了新闻信息,甚至包括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信息。因此,在融合新闻生产时代.新闻生产者的“五勤”事实上已经突破了现实社会的局限,勤奋的记者不仅应是现实社会中的活跃者,而且应是虚拟空间中的网络达人。这也就是说,互联网对于记者而言不仅仅是简单的使用,更是要融人生活和工作中去,要对虚拟空间中的新闻信息有敏锐的嗅觉,深谙网络传播之道,知道哪里是网络新闻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它们会首先传播到哪里,造成怎样的影响。同时,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信息虽然是丰富的,参与网络信息交流的也是网络终端背后的个人,但虚拟空间中使用虚拟身份发言,往往并不像现实社会中一样,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新闻生产者在网络空间中采访获取信息时更要学会判断、懂得甄别。再好的信息素材,只要是杜撰的,就没有任何价值。三、公民记者——新闻采访的新力量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勤”是有限度的,新闻生产者不可能无限制地对新闻展开没日没夜的调查和挖掘。作为个体的记者,无论在时间上、精力上,还是在空间上、在新闻生产的视野上,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全方位报道和无限制的深度挖掘。个体的限制在客观上造成新闻报道无论在深度上、广度上,抑或角度上,都有其局限性,适度的新闻报道成为新闻生产中的一种必然选择。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无论新闻生产者多么勤奋地投人工作,都可能岀现新闻采访调查中无法顾及或是疏漏的现象。好的新闻题材往往不可能在一次性报道中完全到位,或是采访不周全、新闻聚焦有偏差,或是受众的兴趣点没有完全找准,新闻的深层次价值尚有挖掘的潜力,这些都成了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的局限性。在融合新闻报道时期,原本新闻产品的接受者——受众成了新闻采访调查的热情参与者和新闻产品的积极生产者,他们从传统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响应者、互动者和传播者。对于那些能够激发他们激情和兴趣的新闻报道,他们主动地投人精力搜集、上传相关新闻信息,他们乐于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时间和精力:有的积极动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介人到新闻调查和采访中来,并将自己所掌握的内部信息或秘密分享给他人;有的撰写、制作新闻,开始发挥专业新闻生产者所担负的传播职能;还有的在挖掘新闻旧题材和老新闻潜在新闻价值上乐此不疲,同专业新闻工作者较劲。我们不得不承认,公民记者正试图通过对生活原生态接近真实的记录,改变媒体记者和编辑习以为常的新闻视角;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少数媒体垄断者手中的传播权力发起挑战或进行革命;或者试图通过强调个性化表达和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的关注,显示出对传统新闻学和主流媒介的不屑与嘲讽,进一步强化和推动新闻自由;或者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社会中的丑恶和不公进行监督和揭露;同时,在处理和报道突发性事件中,公民记者也以自己的神勇和眼线多、信源广、少遗漏的优点,让主流媒体自叹不如。受众的广泛参与使得新闻素材在网络空间中交汇融合越聚越多,分散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每一个受众都可能成为公民记者。也正因为有越来越多热心的公民记者开始不计酬劳、不辞辛苦地参与新闻的生产过程,为新闻报道提供素材,提供意见建议,或直接参与新闻作品的撰写和制作,才使得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延伸,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闻生产空间。面对虚拟空间中的众多可能,无论新闻记者多么勤奋,都不可能预知在无边界的虚拟空间中谁可能成为推进报道的“深喉”。因此,在网络时代,新闻记者不仅要努力调查和采访.还要努力建立自己的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本,让自己成为零散信息汇聚的中心或网点;要懂得如何运用网络时代的媒体工具,将媒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拓展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让受众在掌握新闻信息的时候能够通过网络即时与媒体取得联系。

判断题 党的十八大修改过的新党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判断题 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4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