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座谈会采访和记者招待会采访在运作上各有些什么特殊要求? 

从新闻采访的主体与采访客体(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主动权的掌握及参与人数) 这一局面上看,座谈会采访与记者招待会采访是正好相反的两种采访样式。

  (1)座谈会采访的特殊要求

  座谈会采访是指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在新闻实践中,搞好座谈会采访除了要遵循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则和要求外,还要区分注意掌握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①参加座谈会的人数适宜。座谈会采访,邀请多少个对象为宜,应根据座谈会采访主题的需要决定。一般说来,一次座谈会采访以邀请四五个对象参加为好,最多不要超过十人。当然,对有些需要公开报道的座谈会,参加的人数可略多一点以显示其代表面。

  ②要认真做好会前的准备。举行座谈会采访之前,记者一定要把座谈采访的目的与要求告诉与会者,让他们有所准备。同旪,记者要明确座谈会采访癿范围和中心话题,以防座谈会上信马由疆“信天游”。此外,记者在会前还要尽量预计到座谈中可能出现癿情况,做好相应的对策。

  ③要采用漫谈、讨论的方式进行座谈。座谈会采访切忌“问答式”进行,要尽量使不伕者与会者不受拘束,畅所欲言。同时,在座谈会上,记者要注意发现和寻找引发漫谈、讨论的“由头”,使座谈会既开得生动活泼,又不断引向深入。在座谈采访中,记者应注意尊重对象,不要轻易打断对象的发言。

  ④座谈会采访要与个别采访等相结合使用。由于旪间、环境的限制,一般座谈会上,采访对象很难对事情的细枝末节、问题的具体看法谈深谈透,这就需要记者注意座谈会后及时对座谈内容整理、分析、并结合进行个别采访或跟踪采访。

  (2)记者招待会采访的特殊要求

 记者招待会采访,是指记者参加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社会、群众团体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或称新闻发布会)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记者须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 提问题,在具体运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会前要摸清意图。记者一定要注意事前打听清楚这个记者招待会的意图和内容,以便考虑是否出席,并且做好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准备。对于并不同的记者招待会,一般情况下,要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问题的重要性和这个国家当时的形势,决定是否参加;同时也要考虑同邀请单位(或驻在国)的关系,如一些友好国家使馆的记者招待会,应当尽可能出席。记者一旦决定参加某次招待会,便应认真思考、准备一些问题。

  ②提问要开门见山,要讲究“质量”。在记者招待会上提问题,应该单刀直人,直截了当, 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同时,要注意所提问题应该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问题,也就是社会、受众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那众所周知的问题,或者平平淡淡的、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有可能问出高“质量”的新闻。

  ③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参加记者招待会的记者除了要会问会听之外,还要注意会观察, 会记录。这对者对记者全面、准确地理解招待会的内容,搞好采访报道是有好处的。

此外,记者参加记者招待会还应注意外表端庄大方,衣冠整洁,不卑不亢,遵守会场纪律。己者招待会的报道写好后,应递交主持人或其助手核实,防止信息失真或语言误差。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含义论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提出的理论之一。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也就是说,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而呈现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受众的行为是从其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出发的。而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则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不少研究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人员集体确定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即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

判断题 新闻的要素说的是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判断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21

判断题 平衡呈现事件所涉及各方的事实和观点,不使用片面的消息来源。()

判断题 新闻标题的写作新闻标题即新闻的题目。按《辞海》解释,题是额,目是眼睛。就是说标题的地位和作用,就像人的额头那样显著,眼晴那样传神。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了一个好的标题,新闻就成功了一半。新闻的标题醒目、明快、形象、生动,就令不能释手,就能吸引眼球。随着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新闻作品的整体要求越来越高,编辑、记者在注重导语和主体写作的基础上,也把工夫下在了对作品标题的拟定上。信息时代,读者对信息的捕捉是分秒必争的,“看报道看标题”,已经成为现代人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巨大的信息源中,广大受众对观看对象的选择,首先是通过对一个个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精彩、抢眼的标题不仅吸引非看下去不可,而且会连同新闻事件的内容一起长期活在人们的记忆里,经久难忘。难怪人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果把写新闻比作“画龙”,那么制作标题就是“点睛”之笔,“龙”要画得栩栩如生,“睛”要点得有品有味。新闻创作是一种艺术,标题拟定也同样是一种艺术。

判断题 信息社会: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被提出来的。从60年代未起,日本一些学者就着眼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始探讨信息社会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早期的成果,如林雄二郎的《信息化社会》以及日本经企厅经济审议会的报告书《日本的信息化社会:视点与课题》等等。不过,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贝尔的《后下业社会的到来》以及托夫勒的《第一次浪潮》这两部著作的出版。这两部著作,都是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信息社会到来的必然性的。

判断题 新闻界把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也称“晒衣绳式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

判断题 主体结构:倒金字塔结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点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