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色彩的三要素有哪些?怎样才能拍摄到色饱和度高的画面:

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明度、饱和度。在电视画面中,影像的饱和度与曝光有关,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都会降低饱和度。另外,拍摄对象表面的平滑度、照明光线的性质等都会影响画面面的饱和度。被摄对象(非镜面)越平滑,色彩越鲜艳,直射光比散射光照明条件下拍摄的画面色彩较为鲜艳。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通讯——通讯是报纸、电台和通讯社常用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它是一种比消息更为详尽、更为灵活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问题或各种有意义的客观事实的新闻体裁。通讯所作的报道必须真实,用事实说话,准确地再现特定人物、事物、景物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通讯也有时效要求。它的时效性虽不象消息那样强,有时可以宽松一点,但总的说,还是要快、要新。(通讯总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统一。)它所描述的人物、事物、景物等,都应具用某种新闻价值。

判断题 马克思的“一般的公正”原则是指报刊报道新的事实或争论双方的观点时,应保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姿态。25

判断题 大众传媒在社会系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嚓望哨”的作用。②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拉斯韦尔的观点被称为传播的“三功能说”。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2)赖特的“四功能说”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年发表)中,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①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治、经济、生活)的信息需要。②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力一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③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个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④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对拉斯韦尔和赖特的观点,W·施拉姆曾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施拉姆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入政治功能的范畴,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他的重要贡献是明确地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指大众传播具有提高个人、群体和事物的社会知名度和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的作用。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社会的普遍造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指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总之,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任何一种分类都不可能概括它所有的功能。大众传播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有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功能。传播学研究的任务,正在于找到正确发挥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机制和规律,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其消极功能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判断题 传播学的创始人有哪些?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和李普曼被认为是传播学的创始人,他们对于传播现象给予较多研究、直接促成传播学的产生。(1)拉斯韦尔(1902-1977)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曾有位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①拉斯韦尔和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并分别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渠道”、“传播者”、“内容”和“效果”等要素。②1979年,在拉斯韦尔逝世两周年的时候,他与勒纳、史皮尔合写的《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三册巨著正式出版发行,将宣传与传播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③他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为世人所熟知。凭借其中的“一句话”、“三功能”来认定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这一句震撼学术界的话就是:“谁?说些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三种功能为: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2)勒温(又译为卢因,1890-1947)勒温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其代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等。他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勒温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1947年,勒温发表了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这也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原因。(3)霍夫兰(1912-1961)霍夫兰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他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前者中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对传播理论的建设做出贡献;后者涉及一系列命题,引发了一系列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霍夫兰等人的研究项目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他的理论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拉扎斯菲尔德是奥商美籍著名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人民的选择》(1948),《美国士兵一一述评》(1949),《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1954),《社会研究的语言》(1955)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站”——意见领袖这一特殊人物,从而导致了“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乃至“多级传播论”的问世,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他对传播研究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创立的数理(定量)研究方法。拉扎斯菲尔德既是一系列重要传播理论的开拓者,又是传播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开创者。(5)李普曼(1889-1974)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也是美国伟大的专栏作家,在传播史上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李普曼与拉斯韦尔是同一类的学者,而且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思想。他的《舆论学》一书最广为人知,是新闻史上最早对舆论传播现象做出系统梳理、总结与探讨的著作。他认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相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如“刻板模式”),以便为这闹哄哄的、模糊不清的混乱世界提供解释。此外,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伪环境是新闻过程中高度把关的结果。他指出,每一份报纸都是一系列把关结果的决定。

判断题 弱势群体都是商业价值不高的受众,日益强调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新闻媒体对他们关注不够,可以谅解。

判断题 评论员文章: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作者作为编辑部评论员,体现编辑部集体的观点和倾向,一般由编辑部自行定稿。论题一般偏重于论述局部性重要事件或问题,比社论广泛、具体。常常配合或结合新闻事实或材料发表,依附性较为明显,要求配合及时,不失新闻性和时效性。

判断题 短视频的平台责任专家建议整治问题视频,一些短视频平台尝试做到防治结合,重视内容审核。相关短视频平台在扩充审核队伍、完善审核机制基础上,推进机器学习、人脸识别等技术在内容审核环节的应用,以提高审核精准度和覆盖面。要避免低俗流行,优化算法推荐不容忽视。李俊慧认为,短视频平台应实现对不同类别的内容给予不同权重的算法推荐,让更多知识性、正能量的优质内容获得更高权重。有专家指出,低俗违规内容需要坚决整治,而要营造优质内容生态,平台还应以"用户思维"做精管理、做精引导。陈昌凤表示,低俗违规视频频现,责任应由多方承担,对其治理也应多方合力。平台要担起维护网络空间的社会责任,内容生产者和用户也应成为把关的重要环节,如此才可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李俊慧建议,作为短视频内容的制作者,用户公开上传视频内容时,不能逾越法律和道德底线,也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应做到传播内容积极向上,避免低俗。

判断题 循环日报: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1874,王韬,香港。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主办人和第一任主笔。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内容:1在业务上,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2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议论文体,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来汇编为《弢(涛,一声)园文录外编》于1883年出版,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3新闻占三分之一篇幅,以白报纸印刷,船期部分以士纸印刷,增出过时事月报,是香港最早的汉文晚刊日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维新派的授粉报纸,1895,康有为、梁启超,北京。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由康梁创办,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遭受守旧势力的疑谤和维新士大夫的欢迎。双月刊,木板雕印,随《京报》免费附送在京官绅。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机关报。所看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在京师引起强烈反响。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除论说瓦,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内容,还有上谕等。1896年1月,强学会遭禁,《中外纪闻》一同被封。时务报:维新派上海机关报,1896,梁启超任主笔,上海1896年8月9日,由维新派官员黄遵宪带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任总主笔,汪康年任经理。内容1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2《变法通议》自创刊起在报上连载二轮43期,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最有影响的长篇论说。3梁启超在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是梁在《时务报》上的第一篇论说。该文强调报纸对于国家“去塞求通”的重要作用。表明维新派对报刊宣传的重视。该报赢得了要求变革的爱国臣民的支持和称许,也遭到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和嫉妒。后期,汪康年在张之洞的支持下排挤出了梁启超,变成了洋务派的喉舌。知新报:维新派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1897年康光仁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创刊于澳门。由康有为和澳门巨商何廷光动议创办,康光仁实际主持,初创时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半月刊。内容:1编辑方针与《时务报》基本相同,但因澳门为清廷势力所不及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敢言《时务报》所不敢言。2戊戌政变后,歌颂为变法死难的烈士,谴责发动政变的后党,竭力为光绪帝和康有为辩诬,成为同封建顽固势力斗争的惟一报刊。1901年停刊,是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