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国内报纸版面存在如下问题:报纸这一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媒介为后来的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提供了产品制作的模本,但新一代媒介成长起来以后,又会对其赖以脱胎的模本发起挑战。这种挑战的严酷性在于,新媒介总是拥有比老媒介更全面的符号系统和更强大的传播功效:广播拥有听觉性符号;电视又加上视觉性符号;网络不但视听符号兼备,而且还有强大的链接功能和无限的信息容量。在这些强大对手的冲击之下,报纸唯有史加努力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因此,报纸的革新是永无止境的。

目前我国报纸版面设计中存在着一系列函待改进的地力一:

(1)编排思想的不稳定和版面形象的不确定

这主要表现在版面设计缺乏明确和稳定的风格定位,容易受市场因素的干扰。如一些机关报受晚报、都市报影响较大,脱离自己的性质和功能,盲目仿效一些在市场上比较走红的报纸的版面,结果导致内容与形式的小吻合,甚至于媚俗,有损严肃报纸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也有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近年来频繁改变自己的版式设v}一,报纸形象塑造没有明确的指向,版面的随意性说明报纸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

(2)报纸各部分的版面风格不协调

有些报纸近年来频频扩版,但各版组、各周刊以及各个版缺少统一的风格定位,任由各版主编自由编排,结果标题字体字号各搞一套,版头栏头缺乏统一设计包装,导致报纸各部分的作用相互削减,整个报纸无法确立统一的整体形象。曾有一家报纸的“人物周刊”仿效《南方周末》的某块版面,与该报的其他周刊以及新闻版风格迥然不同,这种落差实际上破坏了报纸的整体形象。

(3)版面设计盲目追求感观刺激,形成“泡沫版面”

“泡沫版面”的特点是版面元素的使用过度夸张,表现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的价值不相称,比如大量使用不含多少新闻价值的巨幅照片,内容并非很重要的稿件却做出了比报名字号还大的标题,还有一些专版大量使用非新闻照片装饰版面,照片的内容与报道内容毫不相关……这些做法实际上造成了版面资源的浪费,让读者感到故弄玄虚。

(4)版面设计无章法、无秩序

虽然主张版面设计要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但这不等于可以在版面设计上随心所欲,朝令夕改,让读者无所适从。版面创新成功与否,不能以编辑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只能以读者的体验与评价为准。当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版面设计中实际存在许多妨碍快速有效阅读的因素:

①标题位置无章法。随意切断稿件下文的排列,造成阅读不便,浪费读者的时间。

②字体字号运用无章法。与新闻稿件的报道价值不相称,读者不易领会编辑的报道思想。

③稿件排列无章法。不恰当的破栏使版面杂乱,既不美观也不方便阅读。

④照片、图表的规格与排列无章法。扰乱整个版面的格局,甚至切断文章的排列,有些照片位置的不当还会造成读者的误解。⑤网纹使用无章法。如对照片说明、对稿件正文滥用网纹铺底,很伤读者的眼力,实际是为形式而损伤内容。

⑥色彩运用无章法。主要表现为滥用色彩,标题、栏题、报头、照片、图表甚至正文都五颜六色,版面上没有重心也没有主色调,看上去很热闹,但实际妨碍了内容和思想的表达。滥用色彩还会导致各部分相互冲突,造成不协调的版面效果,这显然不利于报纸品格和风格的塑造。

⑦线条、花边运用无章法。对花边在什么情况下用,直线在什么情况下用,并无成熟的考虑,直线的粗细也随心所欲。结果线条花边作为版面语言的功能不能得到恰当的发挥。

⑧广告编排无章法。在版面上的位置、大小、形态没有规定和限制,一些报纸在新闻版的任意位置放置广告,甚至用新闻包围广告,或出现与报道内容相冲突的广告,既有损报格,也是对读者利益的侵害。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综合性配置及要领是什么?综合性配置,是报道配置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它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方方面面的受众。新闻单元(新闻版或新闻节目)少的新闻媒体、报纸的要闻版、广播电视的新闻联播节目,更需要采取这种配置方式。综合性配置要尽可能做到“6个结合”。(1)点面结合“点”指的是重点,“面”指的是一般。新闻报道要有重点,即要有反映当前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新闻,要有反映当前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新闻。没有这样的重点,新闻报道就会缺少分量。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要有反映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新闻,也要有反映非热点问题的新闻。这样才有利于受众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现实,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2)庄谐结合现实生活中不乏庄重、严肃的新闻。这些新闻,有些是受众欲知的,有些是受众应知的,不能不予报道。但如果一个新闻单元中都是这样的新闻,受众的情绪得不到必要的调节,兴趣性和注意力便会减弱。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安排一些轻松活泼的新闻。(3)褒贬结合新闻媒体应当褒扬先进。先进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不褒扬先进,就不能很好地引导群众前进。然而先进与落后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只褒扬先进,不批评落后,就不能有效地促使落后向先进转化,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所以,报道的配置,不能忽略批评性稿件。(4)图文结合这主要是就报纸而言。报纸应当既有文字,又有图片。图片的功能远不止美化版面。它可以不受读者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可以起到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所具有的直观、显眼等优势,使它成为报纸与电视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图文并茂,两翼齐飞”,这是当代报纸编辑人员应有的新观念。通常情况下,一个版面至少应安排一张图片。如果没有合适的新闻照片,也可配置速写、漫画等。(5)长短结合就稿件的篇幅而言,应尽量做到长短相间。有些新闻内容重要,虽然长一些,受众也愿意接受。但如果一个新闻单元都是长稿件,既不利于扩大报道面,也不利于调节受众的视觉或听觉,妨碍信息传播的效果。(6)多种文体结合消息是传递新闻最便捷的体裁。在一个新闻单元中,以消息为主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除此之外,还应尽可能安排一些通讯、评论、来信等,以避免体裁的单调,提高版面和节目的活跃度。

判断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网络营销产生的技术基础。

判断题 社会责任理论的内涵及其现实意:社会责任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1)社会责任论的内涵社会责任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包括以下几个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2)社会责任论的具体要求①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全面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全面、理智,且做出合乎真实的解释。②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判的论坛。即社会中的所有重要思想观点都应该出现于大众传播机构之中,尤其是与报刊相反的观点,报刊应该给人们公开表达的机会。③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报刊应对社会各集团、各种族、各阶层、各区域做出合乎实际的正确描述。④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大众传播是最有力的教育工具。⑤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保证每个公民能平等地共同分享信息。(3)社会责任理论的现实意义①社会责任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它为人们对媒介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也为媒介组织的自律提供了道德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由于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②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它修正了关于“自由”的观点,认为负有“责任”的自由才是有实效的“积极的自由”。它还修正了自由主义理论关于报刊的性质和职能的某些观点,强调报刊要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对社会负责,实行“有控制的新闻自由”,政府可以“干预和控制”新闻活动。③新闻的社会责任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盛行于西方国家的。它鼓励推行报业自律制度,促进了报业的真实和公正程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公众对现在新闻秩序的不满和革除弊端、改变现状的愿望。

判断题 《解放日报》:1941年在延安创刊,是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日出对开,一张四版。社长博古,之后为廖承志。总编杨松,后为陆定一。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正式改版,发表《致读者》:明确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的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改版之前,《解放日报》过量刊载国际新闻,严重脱离了延安解放区的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实际。改版之后,《解放日报》的版面顺序进行了调整:第一版为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为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新闻内容由刊登国际新闻为主,转为刊登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改版后的文风也有所改进。该报指导宣传整风运动,宣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方针,还提出“全党办报”的方针。在改版之后,《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并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和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9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陆定一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提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观点。意义:通过这次改革,一方面引导引导延安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了成熟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初步确立了党的办报思想。

判断题 校对出错的几种方式1.“视而不见”。指的是在校对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字词不能引起应有的注意,从而让它在校对眼前一掠而过,以致出现错误。这种错误易出现在形近字等。例如,“乞”变成“气”,“士”变成“土”,“干”变成“千”,“曰”变成“日”,“天”变成“夭”,“刺”变成“剌”,“床笫”变成“床第”,“寒暄”变成“寒喧”。2.“先入为主”。指的是与自身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事物和字词,容易在大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部分在大脑皮层建立起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对较弱的兴奋中心产生抑制。例如,“通缉坏人”“草本植物”“各界人士”“抠字眼”变成了“通辑坏人”“草木植物”“各届人士”“扣字眼”。3.“自以为是”。指的是在对校样的过程中,遇到某些似是而非的字词或问题,想当然地将它们确认下来,最终酿成错误的心理现象。比如,把“一筹莫展”认定成“一愁莫展”,“明日黄花”变成了“昨日黄花”,“七月流火”用来形容酷暑也认为是正确的。对从网上下载东西的毫不怀疑,拿来就用。4.“熟视无睹”。指的是受已往知识、经验、习惯的制约,对比较熟悉的字、词等缺乏应有的敏感,校对中不该出现错误的地方,出现了错误。比如,,“普通话”变成了“普遍话”,“烦躁”变成了“烦燥”,“搭档”变成了“搭挡”,“乌鲁木齐”变成了“鸟鲁木齐”,“一诺千金”变成了“一诺千斤”,“沧海一粟”变成了“沧海一栗”,明显的错误,定式仍顽固地将其视为正确的加以接受,这就是差错得以通行的缘故。

判断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判断题 新闻评论,作为以传播观点为目的的新闻传播行为,对近代以来的国家社会历史生活和重大社会发展进程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判断题 历史经验表明,思想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