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后30年间我国通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讯写作的内容更广阔了,题材更多样了,作者更广泛了。无论从反映军事战斗、生产劳动、文化科技和社会风貌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通讯。
(1)军事通讯
军事通讯反映前线战斗的通讯形式。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精神面貌,充满激情和诗意,曾轰动一时,至今还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共鸣。那些年代,社会上正气昂扬,人民群众斗志旺盛、团结奋进,与新闻报道的成功出色有相当的关系。
在解放战争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漫长岁月中,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写出了大量充满现场情景的通讯报道,被人们称为“情景记者”。
(2)经济建设和社会风貌通讯
在经济建设方面,通讯报道及时地、具体地反映了国家前进的步伐,群众生活的脉搏。经济建设既是实际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始终是通讯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20世纪50年代,许多记者、作家热情地投入到经济领域的报道中,学会自己原来不懂的东西,用活生生的事实反映出中国人民建设自己国家的新姿态、新风貌。
“文革”之后,在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胜利进军的征途上,通讯报道经常抓住典型的新事物、新人物、新问题、新成就、新经验,进行宣传教育。报道在向新和深发展,发挥有力的指导作用。
现实生活无比广阔,新闻通讯的题材也极其丰富。新闻工作者的视野广阔一些,就会发现许许多多反映多方面有意义的生活的好题材。这些通讯,题材新颖,新闻感强,事件突出。作者大都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来介绍事实的,所以写得各有特色,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没有八股腔和说教味,比较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普遍需要和共同兴趣。
(3)人物通讯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里,通讯写作的最大突破是人物通讯。除少数优秀的短通讯之外,出现了不少优秀的长篇人物通讯。它们篇幅之长,内容之深,文笔之细,影响之广,均为前所未有。有些通讯不仅具有新闻性,而且具有文学性,已被公认为优秀的报告文学。所以,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借用文学的笔调和语言,是提高通讯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通讯,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广泛深刻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提高,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这些通讯,大都经过较长时间的深入采访,写作上反复修改,所以份量较重,质量较高。有的以感人的事迹使人折服,有的以细腻的笔触引人入胜,有的以磅礴的气势震撼人心。
在这些人物通讯中,穆青等同志合写的焦裕禄、吴吉昌两个先进人物,曾经使千千万万读者读了声泪俱下,心潮难平。穆青同志在实践中体会很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总结的几条经验是:
①人物通讯要表现时代精神。
②人物通讯的力量在于真实。
③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④调动多种手段为表现人物服务。
⑤记者要和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
人物通讯报道,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党和政府干部作风的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它成为弘扬社会主旋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4)工作通讯
通讯写作的另一个突破,是工作通讯的发展和繁荣。工作通讯是社会主义国家注重报纸指导工作的特有产物。工作通讯,是比较直接地指导实际工作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它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提出问题,研究工作,介绍经验。其特点是:
①新闻性。有新闻事实作依据,依托事实,发表见解,且常有现场采访的活动,带有明显的报道性质,有别于提出问题的一般文章。
②问题性。有较多的分析议论、发挥,与其他通讯相比,相对地形象思维少,而逻辑思维多。
③灵活性。即写作上十分自由灵活,可以博采各种文体之长,把所见所闻所感糅合在一起向读者介绍;可以端出事实,可以描绘实况,可以比较对照,可以直抒己见,可以论证辩驳;可以发表成熟的意见,也可以发表探讨性的、不成熟的意见,也可以如实反映实际工作中人们几种不同的意见,供大家参考。经验性通讯、问题性通讯、记者来信、采访札记、工作研究等,都属于工作通讯的范围。
报道方面是创一体,备一格。他提倡到第一线去调查研究,他说:要写出提出工作中的问题的新闻通讯,必须眼、耳、腿、脑、手“五官”并用。耳要聪,目要明。深入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多看、多听、多想,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这样是比较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
(5)特写的兴起
通讯这种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必然要向文学吸取营养,也必然要从外国吸取营养。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受到的影响较大。通讯报道的路子更广了。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特写和报告文学的兴起。关于特写和报告文学,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特别是它的真实性问题,历来争论不休。
特写的主要特点是放大和再现,相当于电影中的“近镜头”。一般的新闻报道,主要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为了把这件事交代清楚,就需要写明新闻的五个要素,也就是介绍新闻事实应具有完整性。特写则注重于再现生活的圆面,放大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或有共同兴趣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断。一般而言,特写主要是要说明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当时的情景怎么样。特写比通讯写得集中,写得细,写得活,绘声绘色,感染力更强。
刘白羽把特写分成以下两类;
①真人真事的特写,严格要求真实性。
②非真人真事的特写,是在真实生活基础上,加以概括而表现出来的特写文学,即报告文学。他认为特写这一体裁是与新闻与文学都密切结合着的。然而这体裁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突破了文学的界限,它向生活前沿伸展着,突入到比文学爱好者要扩大不知多少倍的读者中,所以我们称它为文学的轻骑兵。他还从体裁形式上把特写分成:通讯特写、人物特写、政论特写三种。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如果电视节目中如果没有人声,就表明该节目结构不完整
判断题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对用户的身份信息、日志信息等个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出售、篡改、故意泄露或违法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
判断题 正面摄影的特点是(平面感强)(立体感差);属静止性构图,(画面呆板)不宜表现动感。
判断题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①阶段性。(不同时期有不同选题需策划)②滚动性③风险性
判断题 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是:节目。
判断题 采访有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或技巧?新闻采访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通常也称为采访前期、采访中期和采访后期。(1)采访的第一阶段,即采访的策划与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步骤是:确立报道思想、获取新闻线索、进行采访准备、明晰对方心理、创造访问条件。①报道思想是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内容、范围、方法。报道思想是编辑部根据党在一个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政策而制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达到目的的方式和方法的大体框架。其中既体现包含了新闻从业人员以往工作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又在正确揭示宏观事物的基础上,给采编人员指出了今后采写新闻报道如何克服盲目性、明确目的性指明了大致方向。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朋务于报道思想;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②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不能现成地拿来构成新闻报道。它比较简略,没有细节,只是一个片段和概况,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记者头脑中的反映。新闻线索的获取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对于报道思想的确立和进行采访准备之间。新闻线索是决策的基础,获取较多的新闻线索能有助于选择方案的最优化。新闻线索的作用是,可以为记者指明到哪里采访、采访什么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给记者提供了想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包括:从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主要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中获取;从会议、简报中获取;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获取;通过记者的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通过受众、亲友提供新闻线索。获取新闻线索应该注意四点:注义验证,不要顺藤摸瓜;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③采访准备包括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平时准备包括:理论的准备;政策的准备;情况的准备;知识的准备。知识准备的好处是: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展开交谈;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临时准备包括:搜集新闻事实的有关材料,打有准备之仗;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理论依据;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检查有关物货的完备情况。④记者掌握采访对象的被访问心理,可使访问准备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和更趋完善。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包括先期性心理和临访性心理。先期性心理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以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这是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活动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先期性心理是由采访对象对新闻记者的信任爱戴和对新闻工作的神秘感、好奇心组成。临访性心理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通常也称为采访对象临访期间的原始心理。这一心理,一般由采访对象对自己新闻位置认识和临访心境组成。新闻位置即采访对象是中心人物还是边缘人物,是局内人物还是局外人物,是新闻素材提供人物还是新闻素材佐证人物构成,新闻位置影响到采觚对象思维活劢的广度、情绪程度以及参与的积极程度。临访心理包括顺境和逆境等。仅表现形式上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为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蓄意应付型。为了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要做到以下七点: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和访问对象自己约旪间,和访问对象一起工作生活片刻;设计得体的仪表形态;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调节较融洽癿访问气氛:简单表明身份;扫视一周;以该亊物为话题;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面部、体态、手势);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强调采访意义,约束神情语态,排除外来干扰,变换活动方式。(2)采访活动的第二阶段的内容包括:创造访问条件、掌握提问技能、主持调查座谈、注重现场观察、协调听觉功能、强调当场笔录。①创造访问条件:在采访活动即将金入或已进入执行阶段时,除了一些必要的采访方法、技能、技术要掌握外,应特别注意创造一系列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辅助条件,这是采访活动有效率的重要保证。如商定适宜的访问时机,设计得体的仪表风度,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②掌握提问技能。提问,实质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③主持调查座谈。采访活动的基本形式除了个别访问外,通常还采用开调查座谈会的形式。④注重现场观察。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视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通俗讲,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⑤协调听觉功能。除了现场观察、查阅资料方式外,在个别访问、开座谈会、蹲点、参加会议等采访活动形式中,听觉的作用甚至大于视觉。⑥强调当场笔录。做好采访记录,是记者采访活动全过程中不可忽略和缺少的一环。采访中许多场合的现场笔录所创设的亲近感、亲切感、真实感、信任感等现场气氛,是任何“高科技”手段所无法替代的。(3)采访活动的几个阶段包括:深入采访,验证材料,整理笔记,积累剩余材料,提炼主题。①深入采访。新闻采访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这就要深入采访。深入采访的方法是:a.悉心抓特点具体方法有看准形势抓特点、通过比较抓特点、选择角度抓特点。通过比较抓特点包括:纵断面的比较,也叫顺序比较法,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事物同它过去的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出量和质上的相异之处,就是特点之所在;横断面的比较,也叫对照比较法,即把一事物与同一时期的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出量和质上的相异之处,也就是特点之所在。选择角度抓特点要注意,一要比,二要小,三要异。b.悉心抓本质记者对问题要想得宽一点、远一点;对间题要钻研透一点,深一点。c.要克服阻碍采访深入的思想障碍如盲目自满,重视数量忽视质量,怕苦畏难不愿下基层,先入为主,重理论轻实践。②验证材料。记者必须把前阶段采访所得的有关材料,再放入实践中进行验证。验证材料要通过两个途径:投入记者智力进行验证;通过再采访直接进行验证。不仅要寻找新闻源和当事人,还要注意佐证,同时要克服侥幸心理和主观主义,代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③整理笔记。每次采访活动告一段落后,记者不管多么疲劳,都应当尽力克服之,并毫不迟疑地立即整理采访笔记。这是因为,人皆会产生遗忘现象。整理笔记的步骤如下:通读所记的笔记,对采访过程进行回忆,将采访时心记的内容迅速添加到笔记中去,并纠正、修改原笔记中难以清晰辨认的笔记;通读整理以后的笔记,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的材料边上标出记号;根据已经确定的新闻主题,将笔记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出写作提纲。④积累剩余材料。剩余材料积累的重要性表现在:可以使记者在写作时更好的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将来;可以使新闻写作更加有新意、有深度;可以有利于记者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积累材料应当从点滴入手,第一要勤奋读书,勤做笔记,二要持之以恒。⑤提炼新闻主题。提炼主题,就是记者占有了大量材料和初步确定新闻主题后,开始了认识的第二阶段,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上升和飞跃,就是提炼主题,或称深化主题。深化主题根据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对全局的把握,二是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
判断题 新闻控制的内涵:媒介权力:就是新闻媒介运用法律赋予职责,本能地行使报道新闻事实、评价新闻事实的权力
判断题 辨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是以受众为中心进行运作的: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从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都是以受众为中心运作的。传者为中心和受者为中心,代表了两种经济体制下的媒介运作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媒介以传者为中心进行运作;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则以受者为中心进行运作。随着体制的转轨,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转化实属必然。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球的媒体是以传者为中心而设立的,就是“我写你看,我播你听(看)”这样一种模式。中国传媒业情况更是如此,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处于短缺经济年代,传媒业也“按计划、有比例”来设计,一个省一家日报、一家电台、一家电视台,即“一报两台”。一名普通群众能看到报纸、能听到广播、能看到电视已是相当奢侈了,没有任何选择,也不可能有什么挑选。在西方,受众调查也会做,但也仅仅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在西方各国,在商界包括传媒业的经销,盛行的是“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个要素:产品—注重开发产品功能;价格—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渠道—企业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培育经销商和建立销售网络,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通过分销商进行;促销—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行为(如让利、买一送一等)促使消费增长。这种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点就是制造商控制整个流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创办的媒体不断出现。新办媒体为避开老牌媒体的锋芒,开始寻找特定受众,即媒体不是面向社会全体,而面向其中特定一部分,这就是分众。分众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年龄、职业、性别、收入、区域等),而这恰恰迎合了某些商品销售商的需要,这种分众广告更有针对性,而且价格便宜。随着新办媒体大量涌现,媒体竞争越发激烈。分众化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意味着:传播开始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移。1990年,美国的营销专家劳特鹏提出营销的4C理论,即需求(consumerwantsandneed)、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消费者需求—企业应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而非自己能制造的产品;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企业家要研究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和同类产品的市场价,而非品牌策略;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方便—销售的过程在于如何使消费者快速便捷地买到该产品,由此产生送货上门、电话订货、电视购物等新的销售行为;与消费者的沟通—消费者不只是单纯的受众,本身也是新的传播者,必须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以谋求与消费者建立长久不散的关系。通过4C理论可以看到,企业整个营销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营销策略,当然也决定广告的内容和形式。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理论就是整合营销。整合营销主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确立统一的传播目标,并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作用,以达到整体传播效果。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媒体高度重视自身品牌建立,高度重视媒体自身的定位,高度重视受众调查以及与受众的互动,追随受众的变化而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