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新闻(消息)标题与通讯、评论标题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新闻标题与通讯标题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标出新闻事   
B、新闻标题是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以新闻为依据  
C、通讯标题必须含有新闻事实  
D、评论标题重在说理
E、新闻标题重在叙事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多选题 论证新闻选题的方法主要有()。

A、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

B、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

C、能否兼顾两个效益的需要

D、能否合乎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

多选题 1888年,伊斯曼推出的柯达照相机特点有

A、采用胶卷摄影

B、采用干板摄影

C、轻松随意拍摄

D、操作繁琐复杂

E、操作简单方便

多选题 坚持“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基本原理,其主要含义是()

A、有闻必录,遇事皆传  

B、新闻总要落在事物发展的后头

C、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不能无中生有 

D、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

E、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是新闻

多选题 马克思对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阐述集中体现在下列哪些著作中?()

A、《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B、《反杜林论》

C、《第六届莱茵省会议的辩论》

D、《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多选题 当消息源有多重身份,如何选择?()

A、选择与本报道最相关的职务    

B、征询受访者哪个身份更合适

C、全部使用     

D、只使用姓名不使用职务

多选题 记者采访中那些物品不能收?()

A、小额的先进

B、购物卡

C、礼品券

D、活动纪念品

多选题 分析《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载《光明日报》1998-09-28)的结构特点。附材料:总书记来到小岗村新华社记者何平本报记者何加正对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人来说,1998年9月22日这一天是一定要被写入历史的,正如小岗村人在20年前的那个冬夜,18户农民约定搞包干到户被载入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一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前夕,在改革开放20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专程来到小岗村,来到这个曾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地方。这是一个明媚的秋天,一个收获的季节。金色的阳光把沉甸甸的稻谷涂上一层金黄,也把丰收的喜悦写在了小岗村人的脸上。听说江总书记要来小岗,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早早地聚集在村口路旁,热切地期待着那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下午3时30分许,一辆面包车徐徐驶进小岗村。热烈的掌声中,人们看到了走下车的江泽民总书记,看到了随行的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同志……小岗村沸腾了!今日的小岗村,向人们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通往村里的公路两旁挺立着翠绿的树木,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横贯村子中央,一排排农家的砖瓦房错落有致,颇具现代风格的小学校舍拔地而起,接收电视信号的抛物面天线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看着这一切,总书记欣慰地笑了。走进小岗村包干到户20周年纪念展览室,映入眼帘的一幅幅图片,真实记录了小岗村首创“大包干”艰辛探索的历程,浓缩了小岗村20年改革的巨变。指着墙上的图表,当年的生产队长严俊昌向总书记谈起1978年底那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迫于贫穷和饥饿的小岗村18户农民,聚集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在煤油灯的火光下,冒着极大的风险秘密约定干一件当时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包干到户。就这一个“包”字,使小岗村人终于结束了祖祖辈辈逃荒要饭的历史,也为中国农民闯出了一条发展农业、脱贫致富的路子。历史小会忘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支持和倡导下,这种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迅速推向全国,“大包干”的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当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肯定和支持了小岗村的做法,并在凤阳、在安徽得到推广。“这就是你们那份字据吗?”总书记指着墙上那张按有18个指印的字据影印件,一字一句地大声念了起来:“……如此后能干,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要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到18岁。”总书记一边念着,一边仔细观看这张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字据。那一句句朴实而坚定的语言,一个个鲜红的指印,显示了小岗村人敢于向旧观念和旧体制挑战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中国亿万农民走上改革之路的历史见证。严俊昌告诉总书记,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当年就打了6.5万多公斤粮,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总和,第一次向国家交了2万多公斤公粮。他还念起当年农民编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总书记听了笑着说:“农民的语言简洁生动,一下就把家庭承包经营的好处说明白了。”走出展览室,江泽民在参观了村里办的图书阅览室、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后,又走进村民严宏昌的家。在院子里,总书记同当年在包干到户字据上签字的十几位农民围坐在一起,回顾小岗村不平凡的过去,展望中国农村更加美好的未来。经历了改革风雨历程的小岗村村民,见到总书记,心情非常激动。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向总书记倾诉衷肠。有的说:小岗村能有今天,全靠党的政策好。农民打心眼儿里感谢小平同志,感谢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的说:虽然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同其他地方比还有很大差距,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迎头赶上。有的说:农民最希望的就是家庭承包经营的政策不要变。只要政策稳,农民就有了“定心丸”。望着眼前一张张质朴憨厚的面孔,听着一番番实实在在的话语,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过去虽然没有来过小岗,但我一直很关注小岗,因为邓小平同志开创和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首先是在农村开花结果的,而小岗村又是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是不会改变的!”总书记态度鲜明、铿锵有力的话语,使在场农民备受鼓舞和振奋,他们使劲儿地鼓掌,表达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这不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也是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江泽民接着说,“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而且30年以后也没有必要再变。”总书记的明确表态,再次引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由衷的笑声。谈到20年前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危险搞包干到户的创举,江泽民说:“在当年‘一大二公’的环境下,你们敢于包干到户,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你们靠的是实事求是的原则,靠的是改革的勇气,靠的是团结的力量,靠的是穷则思变的精神,说明路是人闯出来的。”严俊昌颇有同感地说:“当时真是把大家饿极了,不包干到户只有死路一条。”讲历史的教训,谈改革的成就,话未来的发展,总书记同小岗村农民有聊不完的、说不够的话题。他勉励小岗村人,继续发扬敢试、敢闯的改革精神,再创新的辉煌。江泽民告诉大家:中央特别关注农业和农村问题。现在要继续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做好当前的农村工作。同时要加强研究制定下个世纪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促使我国农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做好这些工作,意义很大。这次到安徽来,就是要做一些调查研究,也是来向你们学习。”这时,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回良玉提议:请总书记同当年参与发起“大包干”的农民们合影。江泽民欣然答应,并诙谐地说:“好啊,不胜荣幸。”随着照相机快门的掀动,一幅意义非同寻常的画面在这里定格,更深深地印在了小岗村人的心底。小岗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这样一条鲜明的历史轨迹:从20年前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对小岗村的坚决支持,到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对小岗村寄予的殷切厚望,一根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A、(1)这则通讯主要采用的是纵式结构,也称单线条过程链接法。全篇以“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这一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编排新闻事实和相关材料,围绕总书记的行程展开写作。

B、(2)纵式结构的时间标志在文章中体现得比较明显:文章开头的这句“听说江总书记要来小岗,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早早地聚集在村口路旁,热切地期待着那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写总书记到来之前的情况;后文中以时间为序推进写作的标志还有:“下午3时30分许,一辆面包车徐徐驶进小岗村”“走进小岗村包干到户20周年纪念展览室”“走出展览室,江泽民在参观了村里办的图书阅览室、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后,又走进村民严宏昌的家”。

C、(3)以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而且便于组织材料。以总书记每到一处的关注点为切入点,引出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既显得内容充实,又脉络清晰。

D、(4)对于这种有中心事件、中心故事、中心人物的事实报道,采用以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要线索的纵式结构小失为明智之举。

多选题 诞生在20世纪的新闻传媒有()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