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招待会,通常有一位主持者(也称新闻发言人,有时也会带上几位助手)在会上现发布某项(或某几项)新闻信息,然后回答众多记者的提问。有的只发布信息,不接受记者提问。有的主持者先不发表讲话,直接由记者提问。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的提问,有的是事先提出问题,让主持者准备好来回答的,但更多的是即席提问。记者招待会采访的运作要求有:
①会前要摸清意图,以便考虑是否出席,并且做好对有关间题的研究和准备;②提问要开门见山, 要讲究“质量”;③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参加记者招待会的记者除了要会问、会听之外,还要注意会观察,会记录。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更正是指在办报实践中,由于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新闻报道中会出现差错,报纸对这些差错采取的补救措施。需要更正的差错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方面的差错,另一类是新闻报道的立场观点有错,即记者或作者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和价值评价不当,而编辑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未能把好关,导致稿件产生不良影响。
判断题 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判断题 广播评论的独特形式有广播谈话、评论员评论和音响评论等。
判断题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是:(1)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递着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快速传播的需求。从理论上说,它应当是信息社会最理想的文体。通讯虽然也传递信息,但它篇幅长,时效稍差。(2)通讯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读性。可读性是指具有可感受性。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既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还有一条看不见的信道——情感的传播。(3)新闻现场本是一组组画面,只有用照相机或摄像镜头才能逼真地“记录”下来。在通讯写作中只能用描述性文字来再现现场画面。但现场是一种三维空间,再逼真的描写也难以再现这种空间结构。要使读者从这些白纸黑字中“读”出新闻的现场画面来,“读”出记者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必须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这种连续的传播依靠记者和读者在两个符号系统之间不断转换才能完成:现场画面——记者——记者的现场感受——通讯中的描述文字——读者——读者想象中的现场画面。(4)按照接受美学对阅读活动研究的成果,描述性语言本身比说明和解释性语言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它远不够“逼真”。但是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魔杖恰恰是记者在通讯中常用的描述性语言。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引起读者阅读时思路的“阻断”,形成作品中的“空白”,而正是这种读者认为该有而没有的“空白”,激发起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意义的空间,因此,读者就在阅读过程中参与着作品的创造工作。因此,一些优秀的通讯作品之所以感人,其魅力正在于这种与读者的独特交流方式。通讯的功能已突破了单纯传播信息的范围,而进入审美教化的层次,它既为读者提供了审美享受,也使读者在审美中提高认识、引发思考、提升心灵、陶冶情操。
判断题 把胶卷可以放在冰箱冷藏箱中保存
判断题 通讯——通讯是报纸、电台和通讯社常用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它是一种比消息更为详尽、更为灵活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问题或各种有意义的客观事实的新闻体裁。通讯所作的报道必须真实,用事实说话,准确地再现特定人物、事物、景物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通讯也有时效要求。它的时效性虽不象消息那样强,有时可以宽松一点,但总的说,还是要快、要新。(通讯总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统一。)它所描述的人物、事物、景物等,都应具用某种新闻价值。
判断题 营销方案只是新媒体团队根据以往经验而制定的工作规则,但在制定一段时间后,需要通过数据进行评估。
判断题 广播传播劣势:转瞬即逝,不宜保存;信息符号单一,容易产生歧义;线性传播的选择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