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总论 --

题库预览

判断题

请谈一下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早期发展的影响: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早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芝加哥学派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的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特别是对德国社会学家G·西梅尔的理论而言,芝加哥学派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芝加哥学派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和实证的,它试图通过研究这个世界的社会问题而对之进行改造。芝加哥学派的问题是在迅速成长的城市中拥挤不堪的移民贫民窟里,诞生于乡村社区的美国民主制能否有生存之地。它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城市社会问题而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的手段。

(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对于芝加哥的社会学家来说,要成为社会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就需要传播。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作符号交互论的观点。

(4)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进行了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这些研究为许多后来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

判断题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于1974年首次提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1)二个命题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诺依曼认为,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a.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b.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c.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2)理论要点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判断题

“报纸上最近接连报道,政府限制房价过快增长措施奏效,房价持续下跌。对此,尽管我还是不打算买房,但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会相信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了。”你认为哪一传播效果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传播现象?请简释这一传播效果理论:

“第三人效果”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传播现象。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戴维森。1983年,他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文章中他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题目中,“对此,尽管我还是不打算买房,但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会相信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了。”反映了人们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广义上的第三人)身上。这符合“第三人效果”的理论观点。

判断题

简述人类语言的主要特征: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语言的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判断题

大众传播研究中的“两级传播”理论是在什么样的研究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冲击:(1)“两极传播”理论提出时的研究背景①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的广泛应用

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传播流”研究,“传播流”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等。

②“伊里调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历时半年,对俄亥俄州的伊里县600名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做了一项实证调查,7次追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宣传期间,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而改变了原来意向的人只有8%。即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因素。这一结论显然与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直观感觉大相径庭。为了弄清其原因,研究人员又对全部调查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通过这次分析,他们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舆论领袖”和“两极传播”。

(2)“两极传播”理论对传播效果研究的影响

伊里调查发现,在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研究人员将他们与一般受众做了比较,发现无论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意见领袖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程做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两极传播”理论为否定当时甚为流行的“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

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传播学角度加以论述。

“现在世界上除了军事上的星球大战之外,还有另一场星球大战,它所涉及的不是导弹,而是通过无线电向世界上各个偏僻地区传播的新闻和意识形态。”(美国《国际论坛先驱报》)

“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英国《泰晤士报》社论引美前中情局长杜勒斯语)

“卫星电视使印度人感到,印度的一切都是小好的,而西方文化都是那么美妙,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正在被摧毁……”(印度作家理查德·克拉斯达)

“如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保罗法里《华盛顿邮报》):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信息全球化时代的信息侵略问题。信息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

信息侵略与信息交流的根本区别在于:打破善意平等、自觉自愿的前提,实施信息侵略的一方往往凭借其独特的经济实力和传播优势,有预谋地引诱或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1983年里根政府推出“广播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对此评论,又一场通过无线电向世界上各个偏僻地区传播的新闻和意识形态的星球大战已经开始。布什甚至号召欧盟各国“参战”,融化掉社会主义。实际上,当今的信息侵略已不只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大战已经打响。

(1)信息侵略的性质

①信息侵略的渊源

尼克松在1988年出版的《1999——不战而胜》中历数了美国在朝鲜、越南战场的失败和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经验教训:“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主张开辟“思想战场”,用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去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

“思想的征服”,其实质还是政治的斗争,而信息侵略则是手段。1984年英国《泰晤士报》的社论引用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的话说明输出文化,吸引对象国青年乐意听摇滚乐,跳摇摆舞,穿上饰有星条旗的圆领紧身汗衫和美国牛仔裤,会使他们不喜欢《国际歌》,逐渐脱离社会主义的“束缚”而获得“自由”。

②以电视媒介为先导的文化侵略

针对以电视媒介为前导的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入侵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以色列前外长佩雷斯曾说过,对以色列而言,最大的威胁并不是军事入侵,而是文化入侵。法国、加拿大、英国等欧洲国家都对美国的文化入侵表示忧虑,有的提出批评。印度作家理查德·克拉斯达认为:卫星电视使印度人感到西方文化是那么美妙,进而摧毁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此次外来文化的入侵,不敢说我们一定能顶得住,因为电视的诱惑力太大了。

③英语的广泛应用成为信息侵略的助推器

语言作为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成为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一道重要防线。语言在竞争中失败,文化和知识亦会随之消失。随着英语的广泛使用和借助于广播、电视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强力传播,英语逐渐成为世界语。如果英语真的一统天下,那么英语文化必将吞噬其他国家的文化而成为世界文化和霸权文化。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在吸收先进科技、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同时,也为腐朽文化的入侵、反动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城门。因此,信息侵略一旦突破语言的防线,其后果不堪设想。

(2)信息侵略的危害

保罗·法里在《华盛顿邮报》写道,如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是批量生产的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信息侵略借助于强大的传播网络、先进的传播科技、庞大的采编队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劲的信息优势,形成一种压倒性的不可阻挡的信息洪流或“传播顺差”。

作为文化资源大国,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不足4%,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不足3%。与之相比,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达25%,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则高达43%。如果不反抗英语文化帝国主义,就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所说,我们可能演变成不伦不类的西方社会,那将是我们的一场巨大灾难:

①信息侵略垄断信息资源,控制态度行为,干扰正确决策;

②信息侵略污染和毒化社会风气,腐蚀和败坏人的灵魂,摧残和销蚀民族文化,动摇和破坏社会稳定。特别是当两国关系紧张或爆发战争时,媒体强国就会马上开足马力,不惜造假和散布谣言,以扰乱人心,煽动惊慌、恐惧和仇恨心理,引发社会动乱,瓦解国人斗志。

(3)世界各国对信息侵略问题的对策

面对媒介强国的信息侵略,世界各国为保护和捍卫传播资源和国家主权,都在积极备战:

①提高国民自身素质和判断力,号召国民自觉抵制。有些国家要求国民自觉抵制西方的信息侵略,与政府一道击败来自国外的竞争。

②国家立法保卫自身文化传统,严格审查限制外来文化及传播媒介落地。新加坡对外国影视、声像制品进行审查,凡认为不洁的镜头,一律剪除。日本规定进口外国影视片必须经过三道审查关,凡是有伤公安及风俗的视像作品绝对禁止播放。1994年欧盟规定欧洲电视台播映的节目中必须有50%是欧洲制作的,且不许在黄金时间播出美国电视剧。

③加强国语教育,缩小英语使用范围。加拿大魁北克省规定在工作场所禁止讲英语,街道上也禁止英文标志。甚至连英国本土西部的威尔士人都正在发起告别英语、重新推广威尔士语的运动。

(4)中国对信息侵略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①要健全和强化大众传播法制,对信息的品质、级次和传播范围、比例等做出严格规定。

②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正确思想和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使其能自觉抵御外来的信息侵略,提高辨别力和免疫力。

④要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形成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色,从而增强它同西方传播的竞争力。

④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资源,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向受众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健康的精神食粮。

⑤要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各国华人社团,积极在海外布点设台,从天上到地下,从有线到无线,与各媒介强国展开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竞争,切实改变以往那种消极被动的局面。

判断题

现代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信息选择为统治阶级服务:资本主义媒介在本质上是垄断资本或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批判主义学派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那种直接宣传已很难奏效,现代资本主义传媒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新闻或信息内容的选择,来潜移默化地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传播内容中极力夸大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民主和自由,制造“幸福生活”印象,灌输资产阶级价值观,以求增强社会成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心力。

(2)通过无休止地刺激人们的享受欲望和把他们引向娱乐领域的方法,来转移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问题的注意力。

(3)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一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变形为抽象、暖昧的“我们与他们”、“市民对官僚”、“温和的多数与好斗的少数”、“英国人(或美国人)与他们的敌人”的对立和冲突,抹煞阶级统治关系,抑制劳动阶级意识的成长。

(4)它们以传播通俗文化为名,实际上主要是选择通俗文化中落后的、对统治阶级有利的内容加以传播。例如,英国的劳动阶级中一方面存在着性别歧视、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感、对皇室和贵族的崇拜以及宿命论等落后意识,另一方面也有着基于社会主义思想传统的先进文化。大众传媒片面地夸大前者,对后者则持歪曲和排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