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坎南式导语” :“布坎南式导语”是曾作为《迈阿密先驱报》的刑侦记者,埃德娜·布坎南擅长的一种新闻导语写作方式。“布坎南式导语”把直接式导语和延迟式导语相结合,在同一个导语段或导语部分中,先有现场的描述,后有结果的提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又称结合式导语。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虚拟社区是为网络衍生出来的社会群聚现象,也就是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沛的感情进行某种程度的公开讨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个人关系网络。
判断题 通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其基本特征,(1)通讯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与消息一样,真实性对通讯的限定是同样严格的。凡通讯中报道的人和事,包括细节、情感、心理活动等,均应属实。(2)通讯必须具有时效性。时效性是对新闻作品的基本要求。尽管通讯篇幅长、内容详细、完整,采写需要的周期长,但因其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和处于“现在时”的新闻人物,因此必须讲究时效性。(3)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有新闻价值。检验一篇通讯能否成立,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是看它是否传播了对受众有用的信息。
判断题 报纸编辑的能力结构报纸编辑除了要具备适宜于多种活动要求的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等,还因其工作特点,要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1.信息能力:报纸编辑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主要有:社会信息、行业信息、来自读者的信息、媒介内部的信息。2.鉴别能力:报纸编辑迅速、准确地判断新闻事实的报道价值的能力。3.创造能力:报纸编辑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编辑业务的能力。4.组织能力:报纸编辑报道和组织新闻人才的能力。5.写作能力:报纸撰写、修改稿件的文字运用能力。6.现代化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报纸编辑使用与出报有关的现代通讯手段、语言工具和交通工具的能力。
判断题 通讯与消息的共同点是现实性和时效性
判断题 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真、新、快、、活、短
判断题 运用报道方法的艺术具体做法有哪些?新闻报道方法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掌握一定的报道方法也是尤为重要的,运用报道方法的艺术具体做法主要包括:(1)抓典型报道人世间可批评的事很多,不能事事都上媒体,要抓典型。一件事是不是典型,不在大小,而在它蕴含的意义是否具有普遍性。有些事看起来大。又有普遍意义,那就要大题大何。有些事看起来小,但关系重大,也不因其小而轻易放过。事实证明,批评性报道愈是典型,愈有影响力和震撼力。典型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2)抓对比报道在报道时,将同类事物在同样条件下的正反双方加以对比,形成鲜明反差,既有表扬,又有批评。这种表扬,因有被批评一方陪衬,显得更具说服力。(3)抓追踪报道从实践来看,大多数批评性报道都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只有按照事物的进程和发展规律,违续不断地一次一次地跟踪追击,才能一步一步地揭开事物的真相,把报道向深入,这就是追踪报道。追踪报道,既包括揭露问题,也包括解决问题。被批评者接受了教训,改正了错误,记者还有责任作后续报道,从中看出批评的效果,也说明我们的新闻批评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与人为善,治病救人。记者和媒体在履行监督职责时,不要忘记自己也要接受监督,接受党的监督,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广多群众的监督。
判断题 《红色中华报》:于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该报初为周刊,第149期开始改为双日刊,1934年10月出版至240期后,随红军长征而暂告停刊。1935年在陕北瓦窑堡复刊,第325期改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报》的宣传报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配合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以及国民党的卖国政策。《红色中华报》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
判断题 “萍水相逢百日间”:1926年,著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先后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杀害,成为震动全国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1)在中共的影响下,邵飘萍主持的《京报》逐渐成为北方宣传革命的重要阵地,邵还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26年积极投入“三一八”运动,《京报》对运动做了大量报道和宣传。4月奉系军阀入京,以“宣传赤化”罪枪杀。(2)邵飘萍被杀后不到百日,北京《社会日报》主持人林白水,因在该刊发表时评《官僚之运气》,触犯奉系军阀,已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