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体评论是指将对话主体(本报评论员)与对话客体之间,对某一(些)问题或某种(些)现象的评论,如实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即予以发表的一种评论体裁。对话体评论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是通过对话形式来将评论融于其中的,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讨论的话题,二是谁来参加讨论。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从文体特征指出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从文体特征来看,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一个事件发生了,消息往往是将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报道出去:何事、何时、何人、何地、状况、原因等,让受众尽快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则往往在消息之后,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加以整合,然后完整地报道出去。它满足了读者在知晓新闻事件大致结果后探求深层原因和获知详细过程的衍生兴趣,也有利于人们较完整、较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因此,详细、深入、完整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色。(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通讯具备吸引力的秘密,就是充满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它把人们熟悉的生活和不熟悉的新闻现场推到读者眼前,使读者去认识,去感知,并在感知中形成自己的体验。一句话,通讯比消息更多地触动读者的感官。(3)通讯的文体较自由消息的结构尽管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毕竟有一个较为固定的结构方式:导语+主体。而通讯的结构没有上述消息类似的“格式”,没有导语和主体之分的固定结构,文体比较自由,有些类似于散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给予作者很大的创作舞台。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可以从头到尾顺叙事实,也可以从尾到头倒叙事件;可以用白描手法再现人物、再现现场,也可以触景抒情、缘事议论。可以用序数将报道分为几个大段来写,也可以用小标题来分割段落;可以写对话体,也可用日记体。可用第三人称,也可用第一人称。另外,像时空穿插的“蒙太奇”手法,像评书段子一般的悬念设置,都是屡试不爽的“保留节目”。总之,通讯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相当自由洒脱,它给记者建构了一个可纵横悠肆、飞转腾挪的创作舞台。(4)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消息是信息型文体,要求速报。有些消息,如简讯,甚至无需提炼主题。通讯则不然。主题对通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讯是作者有意识组织起来的文体。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有粗有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没有一根主线把材料串起来是不可想象的。而主题的残缺、含混,也正是许多通讯失败的通病:中心不明、杂乱无章。因此,每篇通讯都必须有主题来统领素材。从主题的角度来讲,文章中的每一个素材——无论什么样的事实材料都是对主题有用的,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讯一旦完成,其结构是完整、严密、不容任意拆散的: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其功能是以“整篇”为单位发挥作用。消息的“段落”在排版时可以根据版面的要求进行裁剪。而通讯一般不能任意砍去其中的段落,那样将使通讯的结构支离破碎,难以卒读,因为它破坏了通讯结构的完整性。(5)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从理论上讲,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是记者有目的的写作,都表现了作者的主体意识。通讯内容丰厚、题材广阔,它需要作者对素材的强有力的把握。选择什么事实,不选择什么事实,如何表现这些事实,完全受记者主体意识的支配,即思想的支配。在一篇具体的通讯作品中,作者的主体意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有鲜明的主题;二是作者常常以真情为文,以情动人。采写一篇通讯时,记者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事实,如一个人坎坷的一生、一个事件的大小情节,一种社会现象的层层叠叠的因果链条。记者要向大众传播这些复杂的事实,必须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研究,即通过采访对事实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过程。达到了对事物的较深层的认识之后,就要考虑到如何表达的问题——根据时代背景、大众兴趣和媒体报道方针确立自己的主题,然后紧紧围绕主题选择素材来结构文章。因此,一篇通讯的主题、选材和结构方式,都不是简单“搬运事实”的工作,都需要作者的思想观照。在阅读消息的时候,读者常常在一瞥之间就能辨别出最重要的信息,因为最重要的信息常常在导语中凸显。同样,在阅读通讯的时候,读者也可以一眼就看到作者的价值判断、观点和主张。通讯中作者的主体意识表现得非常鲜明,读者或者通过标题,例如:《洪水无情人有情》、《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人民呼唤焦裕禄》,或者通过作者直截了当的议论就可以感知作者鲜明的是非、爱憎和褒贬。(6)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消息文字要求简练明快,因此,常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而通讯的素材比较详细,因此多用详述、白描手法再现事实,强调事实的生动性和可感知性。(7)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对于重要的事件,人们通常用消息在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抢先报道。随着现代化的报道手段和先进设备的普及,电视、广播所做的对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更是将事实与报道之间的时差缩小为“0”,实现同时空转换。报纸上消息的时效也大为提高。通讯发稿较慢,是因为它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如要求更详细、更深刻、更生动、更典型,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另外,通讯事实多、篇幅长,写作上也需要比消息史长的时间,同时,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较充分的展示过程或等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性结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才成熟。这样,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通讯中发稿最快的是体育赛事特写,往往和赛事消息同时发稿。因此重大体育赛事的采访往往是对记者功力的一种考验,既要抓住重要信息写消息,又要盯住关键性的现场采写通讯或特写,这需要记者做充分的赛前采访准备和具备“倚马可待”的写作速度。
判断题 试述从文体特征来看,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从文体特征来看,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一个事件发生了,消息往往是将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报道出去:何事、何时、何人、何地、状况、原因等,让受众尽快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则往往在消息之后,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加以整合,然后完整地报道出去。它满足了读者在知晓新闻事件大致结果后探求深层原因和获知详细过程的衍生兴趣,也有利于人们较完整、较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因此,详细、深入、完整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色。(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通讯具备吸引力的秘密,就是充满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它把人们熟悉的生活和不熟悉的新闻现场推到读者眼前,使读者去认识,去感知,并在感知中形成自己的体验。一句话,通讯比消息更多地触动读者的感官。(3)通讯的文体较自由消息的结构尽管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毕竟有一个较为固定的结构方式:导语+主体。而通讯的结构没有上述消息类似的“格式”,没有导语和主体之分的固定结构,文体比较自由,有些类似于散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给予作者很大的创作舞台。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可以从头到尾顺叙事实,也可以从尾到头倒叙事件;可以用白描手法再现人物、再现现场,也可以触景抒情、缘事议论。可以用序数将报道分为几个大段来写,也可以用小标题来分割段落;可以写对话体,也可用日记体。可用第三人称,也可用第一人称。另外,像时空穿插的“蒙太奇”手法,像评书段子一般的悬念设置,都是屡试不爽的“保留节目”。总之,通讯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相当自由洒脱,它给记者建构了一个可纵横悠肆、飞转腾挪的创作舞台。(4)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消息是信息型文体,要求速报。有些消息,如简讯,甚至无需提炼主题。通讯则不然。主题对通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讯是作者有意识组织起来的文体。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有粗有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没有一根主线把材料串起来是不可想象的。而主题的残缺、含混,也正是许多通讯失败的通病:中心不明、杂乱无章。因此,每篇通讯都必须有主题来统领素材。从主题的角度来讲,文章中的每一个素材——无论什么样的事实材料都是对主题有用的,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讯一旦完成,其结构是完整、严密、不容任意拆散的: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其功能是以“整篇”为单位发挥作用。消息的“段落”在排版时可以根据版面的要求进行裁剪。而通讯一般不能任意砍去其中的段落,那样将使通讯的结构支离破碎,难以卒读,因为它破坏了通讯结构的完整性。(5)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从理论上讲,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是记者有目的的写作,都表现了作者的主体意识。通讯内容丰厚、题材广阔,它需要作者对素材的强有力的把握。选择什么事实,不选择什么事实,如何表现这些事实,完全受记者主体意识的支配,即思想的支配。在一篇具体的通讯作品中,作者的主体意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有鲜明的主题;二是作者常常以真情为文,以情动人。采写一篇通讯时,记者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事实,如一个人坎坷的一生、一个事件的大小情节,一种社会现象的层层叠叠的因果链条。记者要向大众传播这些复杂的事实,必须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研究,即通过采访对事实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过程。达到了对事物的较深层的认识之后,就要考虑到如何表达的问题——根据时代背景、大众兴趣和媒体报道方针确立自己的主题,然后紧紧围绕主题选择素材来结构文章。因此,一篇通讯的主题、选材和结构方式,都不是简单“搬运事实”的工作,都需要作者的思想观照。在阅读消息的时候,读者常常在一瞥之间就能辨别出最重要的信息,因为最重要的信息常常在导语中凸显。同样,在阅读通讯的时候,读者也可以一眼就看到作者的价值判断、观点和主张。通讯中作者的主体意识表现得非常鲜明,读者或者通过标题,例如:《洪水无情人有情》、《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人民呼唤焦裕禄》,或者通过作者直截了当的议论就可以感知作者鲜明的是非、爱憎和褒贬。(6)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消息文字要求简练明快,因此,常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而通讯的素材比较详细,因此多用详述、白描手法再现事实,强调事实的生动性和可感知性。(7)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对于重要的事件,人们通常用消息在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抢先报道。随着现代化的报道手段和先进设备的普及,电视、广播所做的对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更是将事实与报道之间的时差缩小为“0”,实现同时空转换。报纸上消息的时效也大为提高。通讯发稿较慢,是因为它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如要求更详细、更深刻、更生动、更典型,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另外,通讯事实多、篇幅长,写作上也需要比消息史长的时间,同时,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较充分的展示过程或等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性结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才成熟。这样,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通讯中发稿最快的是体育赛事特写,往往和赛事消息同时发稿。因此重大体育赛事的采访往往是对记者功力的一种考验,既要抓住重要信息写消息,又要盯住关键性的现场采写通讯或特写,这需要记者做充分的赛前采访准备和具备“倚马可待”的写作速度。
判断题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客观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其前提是,依据和结果都必须是事实。
判断题 新闻真实性的完整含义: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一致。
判断题 信息图表有哪些功能?信息图表的功能如下:(1)信息整合功能信息图表不仅可以解释事物的复杂结构和工作原理,再现事件的过程和显示事物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将不同时间和空间内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展示,充分挖掘信息的价值、数据的意义。(2)视觉审美功能信息图表是一种视觉传播形式,制图与其他新闻产品的采制一样,都是对信息的加工和提炼,制图不仅凝聚着制图者的逻辑思维,而且要在用色、构图等方面融入设计者的艺术设想。(3)互动服务功能互动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互动式图表中,借助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受众可以在图表的多层次信息中任意选择,以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受众也可以参与信息图表的生成,统计调查类的网络图表往往有此功能。
判断题 新闻和消息的结构一般由(导语、正文、结尾和标题)组成。
判断题 社论的分类:(1)我国社论基本类型。①直接阐述当前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党的指示精神。(政治性社论)②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或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与方向性的事物加以评论,表明编辑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看法。③应景式社论,一般以中大节目和纪念日为依据,就全局问题发表议论,分析形势,提出任务,或对重要外事活动发表礼节性评论。④对典型而言有代表意义的人和事所发表的评论。(2)西方的社论分类。
判断题 请简述全媒体背景下图片应用的变化。(1)全媒体背景下,新闻图片的产生发生了发化。摄影记者仍是新闻图片的主要生产者,但是角色和工作模式有转变。摄影记者转变成图文影并重癿全能记者,并也开始从事图片编辑,另外专题摄影报道也是其优势。网民和手机拍客也为媒体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闻图片。(2)全媒体背景下,图片运作机制发生了发化。现在的图片运作机制一般可概括为:一个中枢、一张网、两大支柱、三扇窗。①“一个中枢”,是指很多报社已经设立的图片中心或视觉中心。②“一张网”,是指数字化图片管理系统,把图片中心的电脑同编辑记者的电脑、签约摄影师和拍客的电脑联结在一起,实现图片信息的实时有效传递。③“两大支柱”,是指既要注重专业摄影队伍的发展和壮大,又要注重社会摄影队伍的挖掘和培养。④“三扇窗”,是指把经过选编的新闻摄影作品通过报纸、互联网、城市街头的大型LED显示屏提供给广大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