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策划在运作中主要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不同方式的新闻采访策划,其运作的要求与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根据我国的新闻实践,新闻采访策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与方法大致为如下方面:
(1)要坚持策划“创意”的科学性
新闻采访策划的最宝贵的品格,在于策划的“创意”性。没有“创意”,没有独特的构思, 便谈不上策划,而只是一种常规性的计划工作。时下,一些新闻传媒虽然也在搞所谓的新闻采访“策划’,但只是“克隆”别人的策划模式,跟着别人的步伐转,亦步亦驱。这种“克隆”方式的“策划”,是与新闻采访策划活动的本意背道而驰的。追求“创意”,杜绝平庸,是新闻采访策划的灵魂所在。
新闻采访的策划活动十分讲究“创意”,这是记者主主动性的充分体现。但是必须指出的是, 记者的这种“主动性”,策划活动的这种创意性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基础上的,而决不是违背科学的胡思乱想。在新闻采访策划活动中,记者的主体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对采访报道内容选择、表现、评价等方面。这些都必须以尊重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2)要坚持策划报道“导向”的正确性
导向问题是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每时每刻都不能忘记的问题。所谓导向正确,就是要通过新闻报道引导社会健康向上,给受众以最好的精神食粮。其实质内容就是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新闻采访策划活动中要坚持导向的正确性,最集中、最关键的就体现在所策划报道的新闻主题的确定上。新闻主题关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惲惴,关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这就是导向正确; 反之,则是导向错误。在现实生活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相一致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而制定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便是党和政府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正确地理解、把握这一点,新闻采访策划思考新闻主题时,才能做到心明眼亮方向准,报道也才会取得好的社会效果。否则,新闻主题失准,报道就会给党和政府添乱, 给社会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
(3)要坚持策划报道“火候”的把握性
新闻采访策划的对象,一般都属于重大的新闻题材,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或者感兴趣的敏感话题。生活中的这些题材、话题,往往容易引起群众的心理波动和社会震荡。新闻采访策划中如何正确对待、处理这些题材、话题,是“热”处理还是“冷”处理,是大声疾呼还是点到为止, 是正面突破还是侧面迂回,是马上介入还是等待时机,这都涉及到新闻采访策划报道的“火候” 把握问题。
新闻采访策划报道的火候把握,从政策依据上讲,表现为一种口径;从对所报道亊实的整体认知上讲,表现为一种基调;从街区和评价新闻事实上讲,表现为一种角度;从对事实的表述和语言氛围上讲,表现为一种分寸;从传播事实的载体上讲,表现为一种形式;从事实发生与传播的时差上讲,表现为一种时机:从事实信息的传播密度上讲,则表现为一定的报道数量。新闻采访策划中,强调报道“火候”的把握,正是这种政策口径、评价基调、截取角度、表达分寸、传播形弅、报道时机和报道数量的最佳组合。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摄影常用电池按外型可分纽扣电池、圆柱形电池、方形电
判断题 通信卫星——狭义的通信卫星是指通过卫星把两个或多个地面站连接起来,进行点到点的通信,广义的通信卫星是指包括广播、固定站间通信和移动站间通信等在内的全部通信业务。
判断题 德国的感光度标准采用的是DIN制。
判断题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创建于:1941年12月3日。
判断题 采访突发事件有哪些基本要求?对突发事件的采访,应该把重点放在那些重大突发事件上。对记者的基本要求有:(1)留心异常现象与先兆突发事件虽然是突然发生的,但在事件发生之前,也不是毫无踪迹可寻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发的过程。看不到这种变化,并不等于客观不存在,只是限于种种条件,人们没有认识到而已.记者由于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见闻广,消息灵通,有可能做到把自己了解到的异常现象向有关部门反映,有助于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中。(2)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等级的认定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指出:“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怎样认定突发事件的等级,自然是有关部门的事,但作为新闻记者,也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报道中做到权衡轻重,掌握好度。(3)有紧迫感突发事件的采访,具有紧迫性,特别是那些严重危及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事件,往往十万火急,要求记者有紧迫感,迅速奔赴事件发生的现场,突击进行采访。(4)沉着应对稳而不乱(5)既要勇于赴汤蹈火又要善于保护自己由于多数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所以记者采访那些具有破坏性的突发事件,就要冒生命危险。(6)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具体问题①关于采取如实公开报道方针的问题就如实公开报道而言,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实报道,二是公开报道。如实报道,即对灾情不夸大、不缩小,原原本本地报道。这样才能使人民了解实情,正确认识灾情。人民有知情权,媒体有责任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如实报道灾情,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党和政府了解实情,作出正确决策,不致判断失误。公开报道,就是不要隐瞒。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在信息异常灵通的今天,要想隐瞒重大灾情,只能是痴人说梦,弄巧成拙。对灾情采取如实公开报道的方针,是唯物主义的态度,是不怯困难,勇于战胜灾难,充满自信的表现。既如实,又公开,两者缺一不可。记者在报道灾情时,要警惕两种人:一种人“报喜不报忧”,有意缩小灾情,甚至隐瞒灾情,实际是想掩盖或减轻他们应承担的责任;另一种人夸大灾情,谎报灾情,企图多捞救济。对这两种人,记者在报道时应有清醒的认识。②关于从积极着眼报道灾情的问题突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如大地震、大洪水等,给社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都是很大的,这当然不是好事,但是要把坏事变成好事,从积极着眼报道灾情。即一方面要报道自然灾害的破坏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要报道党和政府怎样领导人民群众抗震救灾、战胜困难、恢复经济、重建家园的情况。报道前者,是为了让人们认识灾害的严重性、破坏性,对灾害不掉以轻心;报道后者,是为了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树立和增强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从积极着眼进行报道的方针,是做矛盾转化的工作。③关于连续报道问题不少突发事件是要持续一段旪间的,因此,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连续报道,善始善终。④关于“后来居上”的问题对重大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快速报道。争取不到第一,那就要有“后来居上”的思想,在报道的深度上做文章。⑤关于精心策划的问题对编辑部而言,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作为一次战役,还有一个在报道中如何精心策划,发挥记者集体力量,前后方密切合作的问题。
判断题 穆青的通讯在选材上的特点:建国以来,穆青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穆青的新闻足迹,记录并传播那个风云年代的主流精神。他把毕生都贡献给他所生活的时代,《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报道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他那个时代所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穆青的通讯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对典型材料和细节材料的选取及合理调配是不可忽视的。以穆青的几篇著名的人物通讯为例,对其中素材的选取作简要分析:(1)运用典型材料烘托背景,体现人物特色和时代特色《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开头就写道,“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一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样的描述画出了焦裕禄“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特定历史背景,并为他决心在兰考改天换地调好了“底色”。而且,这段描述当年兰考县灾荒的典型材料中萦绕的悲壮,也与焦裕禄悲壮的人生结局格调一致。(2)细节材料的选取,使人物通讯所刻画的形象深入人心凡是读过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人,都不会忘怀焦裕禄的那把椅子,以及他在一个大雪封门的夜晚去看望两位孤苦无靠的老人等细节。正是这些感人肺腑的细节,使焦裕禄的形象得以在神州大地屹立。(3)在选材上,将“典型”和“细节”有机结合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的细节描摹,刻画出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只有通过对事对物的细节描写才能得以丰满,从而才能使典型人物的想象深入人心。在《铁人王进喜》这篇通讯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有一回,他帮助一个井队制服井喷,在井场上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回到大队时,浑身上下都沾满泥浆,两只鞋用绳子绑着,已经分不清鞋和脚了。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碗掉在地上,人却靠在墙边睡着了。”这样的细节描写也正是在大庆油田的典型环境中发掘出的。
判断题 自拍器只可以用来自拍。
判断题 服从真理的前提是尊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