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
(1)正义感
坚持真理,维护正义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在真理和正义面临威胁的时候,记者只能挺身而出,因为他们责无旁贷。坚持真理和维护正义的传统引导和支撑着新闻界运行,也给新闻界带来最高荣誉。
(2)同情心
真正的记者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情心造就着记者敏锐的感觉神经,记者应该是敏感的,敏锐的感觉到人民的疾苦,社会的不公,不幸者的不幸,无辜者的无辜。同情心是责任心的基础。它关系到一个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关系到记者职业的实现。
(3)勇往直前
新闻工作是勇敢者从事的职业,而不是怯懦者从事的职业。记者需要具有采访消息的不可动摇的信心,随时准备遭遇拒绝、遭遇冷遇、遭遇嘲弄、遭遇无礼、遭遇侗吓、遭遇威胁。记者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财富,包括自己的自尊心和生命。
新闻记者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当其冲的考验与其说是智慧不如说是进取精神。
(4)坚持不懈
在新闻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类报道中要坚持不懈的把新闻采访和写作进行下去。
(5)不断质疑、不断求证
新闻工作者要做“怀疑主义者”,应该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可能构成新闻的事情提出疑问。不轻信别人,不轻信任何说法,不轻信任何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让质疑贯穿在新闻采访的全过程,让质疑推动我们去追寻事实的真相。
(6)积累知识
知识是新闻敏感产生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变动的社会环境,新闻工作者要想及时识别新闻,准确判断新闻、真实识别新闻、深刻分析新闻,就必须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工作能力。
(7)勤于思考
思考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也可以说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同时,思考也将推进学习进入新的境界。新闻记者对任何一个事物都需要追问。要具有研究问题的能力、面对突然呈现于眼前的一切具有新闻性的陌生事物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8)为社会负担责任
新闻记者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通过新闻报道对社会实行舆论监督,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给予关注和报道,要做社会大船前行中的瞭望者。
以上素质是新闻工作者实现职业理想和追求的必要条件。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当博客以名词形式出现时,通常指在网络上发表博客文章的人或者文章内容。
判断题 现场报道: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播出方式。现场报道是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手持话筒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现场报道的特征是:主客观音响的同步性和不可分割性(主述与背景);地点的不可变性;即时性;直观性与描述性。其优势是:有利于发挥广播短、平、快的优势;有利于发挥广播的音响优势,能产生很强的现场感。短处是:地域跨度较大或时间跨度大的新闻内容,不适宜采用这种方式;现场报道受报道形式的局限,往往容易表象化。
判断题 博客: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在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判断题 如何认识“再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再现”是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是以描写为基本手段的描写性消息的特点。(1)各类新闻体裁都可以采用描写的手法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状貌。属通讯类的特写更是以描绘见长。消息与特写的不同之处在于,描写性消息不是细描,而是简笔勾勒。就描写而言,区别主要在于繁简。(2)描写性消息包括新闻素描、现场短新闻、视觉新闻、情景新闻,以及散文式新闻等,它们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特征均为描写。(3)“再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基本功能是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
判断题 编辑方针与办报方针的联系与区别任何报纸都要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确定办报方针。办报方针对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和新闻传播的立场、原则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是指导报社一切工作的基本纲领新闻编辑方针则结合报纸的特性,将办报方针具体落实到编辑工作中,进一步规定编辑工作中的传播对象、工作目标和操作水平。
判断题 显性采访: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亮明身份,文字记者通常靠所在单位的介绍信或者记者证;广播电视记者除介绍信或记者证外,还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例如中央电规台的记者,采访用的话筒就注明“CCTV"。这样做,既表明记者的身份,又防止假冒记者招摇撞骗。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在通常情况下都运用这种方式。
判断题 根据本讲,互联网新媒体具有哪些社会特性互动性、开放性、作用不可逆性、公众参与性、服务性
判断题 简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过程和意义。(1)范长江西北采访的过程@1935年7月,范长江正式开始了西北之行。他自四川出发,足迹遍布川、陕、青、甘、宁5省区,行程6千多公里,南起成都,东至西安,西经西宁止于敦煌,北由宁夏而终于包头,历时10个月,到1936年夏结束。②仅1935年7月9日起,《大公报》陆续连载长江“旅行通信(十九)’《成渝道上》等通讯,9月20日起,开始以第四版连载《成兰纪行》,一直到1936年6月12日载《祁连山北的旅行》为止。这些旅行通信深刻揭示了西北地区的弊政,反映了西北人民悲惨的生活,并在《陕甘形势片段一一民间传说的故事》、《成兰纪行一一“苏先生”和“古江油”》等通信中首次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信息。③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范长江以其特有的敏感,预想到中国的政局将发生重大发化,为弄清真相,他冒着生命危险,突破严密封锁,从绥远赶赴西安,并前往延安采访一个星期。仅1937年1月至4月,他根据陕北采访的材料,写成《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西北近影》与《陕北之行》等长篇通讯,以后辑入《塞上行》一书。(2)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意义①这些旅途通信深刻揭示了西北地方的弊政,反映了西北人民悲惨的生活,并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信息。②打破了国民党的长期新闻封锁,向读者热情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与中共领导人的一些情况。③具有轰动性的西北采访活动奠定了范长江在中国新闻界的地位,他因此成为20世纪30,40年代最负胜名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