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兴起,又为什么会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文革小报的兴衰特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社会上涌现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兵” 。这种小报 开始是油印,后来发展为铅印,先在学校、机关、工厂内部发送,随后向社会发行扩散。印 数不平均,多为不定期出版,随意性很大,大多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 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分类:1、由红卫兵组织出版的小报;2、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办的报纸;3、厂矿企业群 众组织、革委会办的报纸;4、文化艺术界办的报纸;5、其他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 发展: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66年夏到1968年秋是小报的活跃期。 1这些小报在“文革”初期填充了大批合法报刊停办后留下的新闻空白区,形成了当 时特有的由少数几家大报发号施令,指明方向,众多小报呐喊助威的舆论宣传阵势。 2小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小报成了党同伐异的工具,刊登未经核实 的小道消息,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四)限制与消失:1967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加强对小报的引导与控制。从公开支持红卫 兵和群众组织办小报到发文对小报进行种种规定与限制反映了中央对小报态度的变化。 1小报兴起的初期,正是“文革”初期党、政、文化组织瘫痪,社会信息渠道不畅,宣传 工具缺乏的时期, 小报满足了人们了解各种情况的愿望, 也是新出现的基层群众扩大自己影 响的工具。 2但小报毕竟是无政府主义的体现,缺乏最基本的纪律约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混乱,中 央不得不对小报进行管理的主要原因。 随着各种群众组织解体和消失, 各大学停办和学生上 山下乡, “文革小报”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如果摄像机拍摄画面时出现黑色不纯而是偏向某色的情况,应进行白平衡调整。
判断题 中西方新闻伦理没有本质差别。()
判断题 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第一手资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获得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等。记者发出的报道中,有没有必要和足够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采访的重要标志。①第一手资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记者亲自耳闻目睹的事实与别人转述的事实,其分量和价值量是大一样的。它直接关系到事实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第一手资料是记者认识客观事实和检验间接材料的依据。③第一手材料,往往是形象生动的、富有吸引力的。中外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
判断题 重点式版面:相对突出一、两个重点内容的版面。其特点是强调版面的某一局部,使这一局部成为版面的重点。一般全版只有一个重点,有时也有两个重点。
判断题 采用作者提交的原稿电子文档转换排版获得的校样,不需与纸质原稿校对。
判断题 举例说明反光能力的强弱,及与亮度的关系。景物的反射与吸收成反比。这种特性与其表面的结构和色调有很大关系。反光能力越强,亮度越大;反光能力越弱,亮度越小。
判断题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判断题 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着重介绍与维新变法有关的世界各国各方面的知识。后改名为《湘学报》,1898年停刊,核心人物唐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