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生产中的人本主义
“客观新闻学”走向“对话新闻学”的关键是对新闻生产人本主义的尊重。史安斌、钱晶晶曾归纳Hartley(2008)和SoffeK 2009)①关于对话新闻学的四个核心观点:①新闻报道是记者与其报道对象之间相互对话和沟通的产物,也是不同话语和立场相互冲突、调和与协商的结果;②新闻媒体和记者应当是某个特定政治和社会群体的一分子,而不是所谓“局外人”;③新闻文本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开放性的、蕴含多种阐释可能性的“话语建构”(Discur.si ve Formation);④新闻报道的首要功能是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内引发建设性的“公 共对话”。
我们感到对话新闻学的核心观点也许同样适合用来解释融合新闻生产中的人本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在融合新闻生产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主要集中在对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人文意识、人文价值等要素的关注:强调新闻在涉及民生的报道中要敢于为民直言不良之事,弘扬正气,传递真情,替民解忧,关注弱势群体强调面对大灾大难的报道.新闻价值必须让位于生命价值;@新闻报道应该弘扬人的心理和精神.重视受众的知情权;以及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重视新闻当事人的感受。
融合媒介新闻生产中的人本主义较传统媒介实行得更为彻底,因为融合媒介新闻生产是真正的人人参与的新闻生产、人人参与的新闻互动和人人参与的新闻传播。
一、人人参与的新闻生产
2001年9月11日,两架飞机撞毁了美国世贸中心,新闻媒体采用了大量私人拍摄的影视图像,他们恰巧带着摄影机拍下了现场令人难以置信的那一幕。 而《草根媒体》(% TTie 的作者丹.吉摩尔(Dan Gillmor)却在想象:“如果飞机上和建筑内的人都有照相手机,我们的记忆会有什么不同?他们会不会从被恐怖分子占领的飞机上传送影像?他们会不会从那个变成多人坟场的双塔内传出影像?如果有那些影像和声音在世界各地流传,我们的记忆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想象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和2013年陨石撞击俄罗斯事件中.普通公民用手机或车载摄像头拍摄的影像资料远比媒体摄影记者拍摄得更完备、更清晰,那些昏暗的、摇晃的第一手画面很快成为媒体竞相采用的珍贵资料。伦敦市民威廉•达顿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的第一时刻,就用手机拍摄了大量照片,并且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的现场,而他的这些照片很快便进入了各大电视网的 新闻头条。
一时间,有关“公民记者”的讨论变得沸沸扬扬,普通人开始变成了新闻事件的主角,不需要记者,他们就是记者,就是电视台,他们就在现场,他们完全可以 自己来报道新闻。丹•吉摩尔引用一个韩国网络报纸的宣言来代表他对普通人参与新闻报道的认识:“每位民众都是记者。记者不是特殊族群,任何想找出新的发展并写成报道,供他人分享的人,都是记者。”
五年前或十年前,“公民记者”这个概念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只是在重大的突发性事件中恰巧站在历史关键点的普通人的闪亮一刻。但是,在今天“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电视台”的年代里,已经没有媒介会忽视普 通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作用了。这些非专业的市民记者已经成为当今新闻生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媒体向他们展开双臂。如果说,1998年麦特•德拉吉在淘汰新闻材料中获得震惊世界的新闻,为自己的博客创下了数百万的点击量,直接导致克林顿走下美国政治舞台,是开创了一个“公民记者”时代的话,那么这个时代的全盛时期正在到来,越来越多的“麦特•德拉吉”们正在通过博客、 微博、论坛、QQ、微信等各种媒介渠道发布属于自己的新闻。
人人参与的新闻生产之所以在融合媒体时代如此蓬勃发展,一方面自然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没有网络技术、移动便携数码设备的普及,普通人参与新闻生产或许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但是,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人的需求与满足的问题,那些被丹•吉摩尔称作“原本的受众”(the former audi- ence)群体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与事件旁观者了,他们急迫地希望发声,希望告诉世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于是他们在新闻的进展中做出反应,深度参与,甚至改写了整个故事”®。对于融合媒体而言,试图限制“原本的受众”的发言需求显然是不明智的,并且融合媒体更倾向于不断鼓励和激发“原本的受众”对于新闻生产的热情.让他们融入新闻生产体系中来,不但解决了融合媒体内容不足的问题.而且获得了一群积极主动的免费提供者。
当然,人人参与的新闻生产也有它的利弊.并不是受众畅所欲言,媒介获得人气,一切皆大欢喜这么简单。这些非专业的市民记者既是报料人、围观者,又是评论员、转发者,同时也是受众,这种多重身份的重叠状况是否有利于维护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严肃性和专业性,这是不得不让人思考的。
二、人人参与的新闻互动
克莱•舍基(Clay Shirky)在《未来是湿的》一书第一章讲述了一部手机失而复得的故事。伊凡娜女士丢失手机之后,通过电话公司发现手机在一名叫莎莎的女孩手上,对方不仅拒绝归还手机,甚至还辱骂、威胁伊凡娜。伊凡娜愤怒之余将消息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其后新闻网站E)igg转载.地方性和全国性媒体开始热烈关注,于是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参与新闻互动的网友中有人发现了莎莎和其男友的MySpace,接着又有人查出了莎莎的全名和地址,还有人开车前往莎莎的房子,将视频放在网上供人浏览,新闻的不断更新使得上百万网民开始关注事件、发表评论、献计献策.随后数家主流媒体也开始介人报道.最终纽约警方迫于压力逮捕了拒绝交还失物的莎莎,并将手机物归原主。这是一个发生在大洋彼岸的人肉搜索”故事,作者克莱•舍基通过这个故事讲述了无组织群体是怎样形成并发挥出巨大影响力的。如果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则可以看到在网络媒体空间中,受众是如何通过互动来推进和完成一个新闻事件的。
类似的事件发生在2012年8月26日16时,一网民微博发表一条关于“8 •26”特大交通事故中一名官员微笑的评论并配以图片说明,一时间事件激起热烈讨论和互联网大量转载。当天19时,有网民指出,当事人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下文简称“杨”)。当天22时,网民发布一张杨的戴表照片,并称“怀疑是价值3. 8万多欧元的欧米茄”。当天23时,网络又发布了杨的五张不同戴表照片。8月27日,网民指出杨所戴手表款款价格不菲,因此网友戏称杨为“表哥”。其后,置身舆论旋涡的杨达才先后在媒体接受采访,在微博回应质疑。但随后网友又上传四张杨的手表照,其间又有网友爆出杨的手镯、西装、眼镜可能也价格不菲。有学生向陕西省财政厅提交公开杨达才工资申请。直至9月 21 日,事件经历短短20多天的互动,最终以杨达才因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被撤职 而告结束。
在整个“微笑表哥”事件中,有四类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首先,就是微博报料人起到了发起新闻事件的作用.而其后新闻事件的发展其实就是在网友不断互动中自发地进行着的。其次,就是在整个事件中不断提供新的新闻素材的事件追踪者,大量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激发了这部分受众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追踪和素材收集当中,进而使事件的热点不断地转移延续。再次,则是事件中的评论者,他们是从受众中涌现出的意见领袖,他们为新闻生产提供专业知识、理性分析、深度解剖,进而引导事件中的舆论走向。最后,则是沉默的围观者,他们数量庞大,不参与新闻生产但或看、或转,是潜在的新闻生产者,他们对新闻的生产者产生一种耀目的刺激感,激发他们更多地投人精力,同时他们对新闻的当事方又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种融合媒体时代以无组织形式进行新闻生产的新模式,它与传统新闻从采访到编辑到发布的模式截然不同。它从报料人发布第一则新闻开始,随后在不断的互动中新的追踪者提供素材,推进事件发展,直到事件解决,最后在众人的添砖加瓦下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且极为庞大的新闻产品。
三、人人参与的新闻传播
“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这是自媒体时代里的流行语。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论坛、博客、邮件、微博……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舆论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网民早已不再满足于从网上获取新闻,他们已经成为新闻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按《牛津英语大辞典》的定义,“新闻记者”就是“为报纸或杂志写稿,或者准备新闻给广播电视台或电视播出的人”。克莱•舍基(Clay Shirky)调 侃这是一个奇怪的定义,因为它只强调了 i己者这一职业的雇佣关系,在出版商少 的情况下这个定义没有问题。“然而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大体上,发达世界里任 何人在任何时间可以发布任何事情,并且自从发布的那一瞬间,它就可以被检索 并能从全球访问到。如果任何人都能成为出版商,那么任何人都能成为新闻记 者。”® “新闻和新闻节目不过是对任何事件的任意反应。”®当然,这全拜信息技 术所赐,人的自主性再一次得到彰显,传播渠道为所有人所共有,你可以随时向 全世界发言。
传播技术的发展让人际传播进人大众传播的,首先要算是毕昇发明的印刷术,他首次让文字信息的复制和传播速度大为提高,而后磁带、胶片的发明提高了图像、声音的复制和传播速度,可以说复制速度提高了大众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互联网是继印刷术之后诞生的最重要的媒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复制的便捷快速,近乎完美的复制能力使得人际传播进入大众传播变得如此之轻易。 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算了一笔账:“在微博时代,你有100个‘粉丝’,你就像一个小规模报纸的编辑;1000人,你就是街头海报、大字报的创作者;1万人,你就会有创办杂志的成就感;10万人,你发出的信息就像地方报纸一样受人瞩目;100万人,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的头条那样有影响力;1000万人,你就可以像电视主播一样让全国人民听到你的声音。”®这样的微博影响力,主要来自于网络平台中信息方便的复制、转发和自我生产。复制、转发、生产让网络传播时代的普通人轻而易举地成了大众传播者——记者、主持人、出版商。但是,问题在于基于网络传播科技的博客、微博、QQ、论坛、微信等传播形态的“粉丝” 就等同于传播影响力了吗?
2010年12月6日晚上7时许,一条有关金庸因脑炎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的消息通过微博、互动社区等途径在网络上疯狂传播,一时间引起不少信以为真的网民“惊呼”和“围观”。事后不久,金庸的助手出面证实,金庸先生身体状况良好。这样的假消息在“人人传播新闻”的时代比比皆是,仅金庸一年就两次出面辟谣,证实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可见,在融合媒体时代,受众虽 然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强有力支撑,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新闻事件释放出巨大的影响力,但受众终究不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媒体记者,不具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个人媒介也不能取代大众媒介尤其是主流媒介。
过去,人们常说,“新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融合新闻生产时期,我们也许可以说,“新闻正在蜕变为一种草率的生产”。如今的媒介活泼有余、严肃不足, 内容生产草率马虎,节目生活化、庸俗化、粗鄙化、草率化,受众感受不到新闻生 产的高尚性、专业性、规范性和严肃性。随着网络和新媒体进人大众传播领域, 草率化生产趋势将会日益明显。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用户属性分析主要是对用户的性别、语言、省份、城市、终端等数据的分析。()。
判断题 在哪些情况下可以配发短评?(1)为典型报道配发短评。短评经常从新闻中找主题,配合新闻发表,进一步阐明新闻的意义,交代必要的背景,作出适当的评价,或者在大量的事实中,取一个方面,从新的角度予以发挥,从而深化报道思想。(2)下例三种情况下配发短评。①媒体需要就某些问题发表言论,但按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与显著性而言,不必要用社论的形式。②社论已就某些问题作总的阐述,但还应就某些侧面、某一点,再进行一些探讨。③问题有新的发展,需要根据新的情况结合实际再进一步发挥。(3)某种新的思想,新的观点,需要及时在群众中传播,也常常采用短评的形式。(4)对某种时弊、倾向性问题或群众中的疑虑问题,需要及时针贬与解答。
判断题 寻找吐篇近期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特写,具体分析其写作的优劣:(一)新闻特写新闻特写一:“沈书记永远留在我们心里”2009年12月3日下午,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回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到了最熟悉沈浩的小岗村村民当中。在沈浩离开他热爱的小岗村近1个月的时间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已先后在安徽省多个市县做了巡回报告。在沈浩指挥修建的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报告厅里,在沈浩曾经无数次讲话的主席台上,凤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冬梅,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沈浩四哥、萧县杨楼镇人大主席沈明儒,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农民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夏树等强忍着泪水,向大家讲述了沈浩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心系群众、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气氛凝重。台上、台下共同追忆着引导村民奔小康、六载离家鞠躬尽瘁的沈浩。当沈明儒硬咽着讲述“沈浩流过三次泪”的故事时,报告厅里的小岗村村民、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的记者、工作人员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不禁潸然落泪。周冬梅说:“在风阳,了解沈浩的人对他的共同评价是,这是一位公而忘私、对群众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激情、敢想敢干、勇于挑战的好干部。只要是对小岗发展有利的事情,无论多么难,他都要坚持干下去。”这6年是小岗村村民收入增长最快的6年。2008年小岗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在小岗村,处处凝结着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共谋发展的激情和艰辛。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向大家讲述沈浩一天奔波三地,顶风冒雪接待三批客商,工作会一直开到晚上11点的故事。夏树在报告中讲述的一个细节,让大家对沈浩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夏树说,他曾问沈浩:“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小岗苦不苦?”沈浩当时回答:“是吃了不少苦,但看到小岗村一天天在变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一个男人,我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人生中真正能独当一面、干点事业的时间,没有多少年。我能把自己最好的一段时光献给小岗,实实在在为农民干事,我觉得值!’听到夏树的讲述,在场的人们无不由衷地对沈浩高尚的精神境界肃然起敬。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我这个当年连杀头、坐牢都不怕的人,却在2006年的秋天,真的‘怕’了一回。怕啥呢?怕沈浩走。当时沈浩在小岗3年快到期,就要回城了。我们急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凑在一起合计,说什么也要把沈浩留下来!我们写报告为留沈浩又按了一次红手印。”“2009年9月24日,我们又按下了186个红手印,想要再次留住这位好干部。可是万万没有想到,1个多月后,沈浩永远留在了我们小岗村。11月8日,我们小岗人,用最隆重的方式,把沈浩的骨灰接回了村里。那天,在沈浩的墓前,我大哭了一场。”这位70多岁的老人声泪俱下地说。1个多小时的报告会结束了,小岗村村民杜永兰哭得鼻子、眼睛通红,她走出报告厅时,泣不成声地告诉记者:“我嫁到小岗村几十年了,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书记!他从来没有瞧不起我们,我们有难事,他总是帮助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我们给他添麻烦。他节假日也不休息,基本都在村子里,我们好感激他,也好想他啊!”沈浩的房东马家献也来听报告,她几次落泪,难掩心中的悲伤:“我总是觉得沈书记没有走,他还会回来的。今天听到大家讲沈书记的故事,我心里很难过。沈书记确实走了,但他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站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前,一幢幢白墙红顶的村民小楼,平坦宽敞的友谊大道尽收眼底。路灯亮了,自来水通了,文化广场建好了,新的居民小区入住了,18公里的小岗快速通道建成通车了……沈浩为小岗人民勾画的一幅新农村美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沈浩就在这幅凝聚着他生命火花的美景中。沈浩没有走,他永远都在小岗村。(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新闻特写二:奥运前夕街头的外国游客:北京真的“很特别”在后海拉黄包车的李师傅最近心情很好,因为奥运近了,外国游客越来越多,生意好得没话说。北京的胡同里,大街上,成群结队的外国游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在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城市。中国的小吃非常香西单明珠旁的小吃街上,来自芬兰的女孩安娜利左手一串金黄的烤玉米,右手一串油汪汪的烤鱿鱼吃得正香,一边吃一边还不忘让同伴给自己拍个照,“这个很香,”她挥挥手中的玉米,“可是这串味道有点奇怪。”她说的是沾满作料的鱿鱼须。中国的特色小吃是外国游客的兴趣点之一,“老北京的豆汁儿等特色小吃、四合院里的一些特色菜他们都会去尝尝。”李师傅很了解。在江苏南京居住的美籍教师罗伯特是中国菜的热衷者,他来北京1个月了,几乎尝遍了北京的小吃,“豆汁儿的味道很奇特,我只喝过一次;北京老豆腐挺不错,不过我在不同的地方吃的口味有所不同,里面加的调料也不同。”对于中国菜,他如数家珍,“中国菜比美国菜要复杂多了,”他表示,中国菜会将很多调料放在一起,很复杂,但是很好吃。罗伯特表示,在所有的中国菜中,他最喜欢宫保鸡丁,“酱特别香甜。”然而,大部分初来乍到的外国游客对中国菜只是好奇,虽然很喜欢,但不是特别习惯。一位来自波兰的小伙子说:“真的很特别!”他说自己尝试过麻婆豆腐,“对我而言,这个菜太辣了!”说到这,他夸张地把舌头伸出来,还用手扇了扇。原生态活动成“最爱”后海小道的一片居民区内,来自西班牙的游客笨拙地将毽子抛向空中,然后伸出脚想接到,不料失“脚”,她无可奈何地看着毽子落了地。在一旁观看的中年人捡起毽子,再一次给她示范。这样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原生态活动是外国游客的“最爱”,他们在亲身体验之余,不忘举起相机留个纪念,“我们喜欢北京那些古老神秘并具有生活气息的地方。”美国人彼得说道。他虽然仅仅来到中国5个小时,但相机中的照片存得满满当当,各色中国人就是最主要的风景:什刹海上泛舟的三口之家,身着时尚服装的中国女孩,穿着绣金红肚兜的婴儿。街上随处可见一群群外国游客将镜头对准中国人。“我走到哪里都背着我的相机,北京有很多好玩的东西,错过了就遗憾了。”彼得说。在后海的一个太极拳雕像面前,他特意摆了个相同的姿势拍照。奥运福娃是“宝贝”北京很多平常的东西在外国游客眼中都是宝。后海路边的1栋老式平房成了热门的拍照“景点”:灰色朴实的砖瓦,斑驳的门上挂了一个蓝布门帘,窗外的竹竿上晾晒着衣物。路过的外国游客纷纷举起相机拍下这一场景,一个骑着自行车飞奔的外国青年也忍不住放慢速度仔细看上两眼。“他们对这些有红五星、印着为人民服务的T恤和挎包都特别感兴趣,毛主席语录也是卖得比较好的物品之一。”一位店主这样介绍道。“在我们心里,毛泽东是个英雄,所以,读一下他的语录,也是我们了解他的一个途径。”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说。除了《毛主席语录》,他还买了一个毛主席挥手状的闹钟。奥运纪念品也很畅销,各种质地的奥运福娃是外国游客眼中的“宝贝”,“我觉得他们很可爱,我喜欢贝贝,它看起来比较秀气。”(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特写三:奥运带来公园健身热每天清晨,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园里满是晨练的人们,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共同的爱好——健身运动让他们走到一块。老年人激情不逊年轻人天坛公园晨练人数很多,玩的花样也很多。抖空竹、柔力球、交谊舞、太极扇……各种各样的锻炼方法让人眼花缭乱。家住甜水园社区的任大妈天天来这锻炼,最近她玩起了柔力球。“刚练1个多月,以前和他们一起打太极。”说着,她指了指身边一群正和着音乐打太极的老人们,“我们不光打拳,还舞刀、舞剑、舞扇子。”任大妈说。谈到对于运动的热爱,她说:“我们都锻炼惯了,在家根本呆不住。我们老年人的激情绝不次于年轻人。”八岁孩童爱足球朝阳公园占地面积大、环境优美、娱乐健身设施完备。每天早上和傍晚,这里是人们锻炼的绝佳地点。今年67岁的张大爷买了年票,每天都来公园打网球或羽毛球。大学时代曾是校足球队员的张大爷平时最爱看足球,他说:“十分喜欢欧洲五大联赛,欧洲杯我也看。”谈起这次北京奥运会的足球比赛,他兴奋地说:“小罗肯定来北京!他对中国还很有感情的!”做为一名巴西球迷,他这次看好巴西夺冠。今年8岁的白宇超家住麦子店社区,姥姥每天早上带他来朝阳公园的健身器材上锻炼。白宇超说:“我喜欢踢足球,平时最爱看足球比赛,但我只看中国队的比赛。”姥姥说,宇超平时走路也边走边踢球。她从包里掏出一个旧的球说:“瞧,这就是他平时走路踢的玩意儿。”姥姥说。老人平时打太极,对武术情有独钟,“今年武术也上奥运会了,我看到有的外国人也打拳,但不如中国人打得好。”她笑着说。减奶奶组织健身征文在地坛公园的门球场地,一位老人正在练习门球,他是国家一级教练,每天都在这里和老伙伴们打球,他们都是东城区门球协会的会员。而减奶奶是门协的创始人,1988年4月门协成立,之后不断壮大,减奶奶说:“现在我们上岁数了,而奥运的项目竞技性比较强,老人们练习门球也算是支持奥运了。减奶奶还在组织征文《改革开放三十年——话说全民健身》。“从事门球运动20年了,最近准备写本关于全民健身的书”。奥运将至,国家体育总局社区还精心制作了“奥运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展国人风采”的锦旗,30余名居民代表已经将寄语亲手送到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副局长叶秋利手里,激励奥运健儿为国争光。表达热情的方式很多,家住石佛营社区的张大妈选择了当社区志愿者,负责维护治安和咨询服务,一个早上她能帮助二三十个外地人指路。“我最喜欢中国女排,运动员很有拼劲,女排也是咱国家的强项啊。”她说。(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特写四:“的哥”的奥运时光一整天挺忙碌8月10日这天,首汽出租车公司的韩师傅早早把车打扫干净,赶在8时之前开到了励骏酒店门口。今天他要接阿根廷的体育部长活动一整天。上午去雍和宫,中午奥运村,下午五棵松体育场,傍晚曲棍球场,晚上五棵松中美男篮比赛现场……半夜11时半韩师傅才回家,中午只在车上将就吃了一顿盒饭。韩师傅说,他今天的工作没完成好,心里有些内疚。原来韩师傅不认识去曲棍球比赛场的路,虽然询问了志愿者,心里仍然有些紧张,“我生怕误了他们阿根廷队的曲棍球比赛。”当时又下起大雨,还想问路的韩师傅在按下车窗时,不小心打开了部长先生身边的窗户,大雨打湿了部长的衣服。“我赶紧关车窗,本以为部长会不开心,可是他只是轻声地告诉翻译让我关车窗。”韩师傅说着憨厚地笑了。“我明天会更加努力。”韩师傅说。有辛苦有快乐路达公司的张玉山师傅开了19年出租车,奥运会开始的这段日子,他忙得不可开交。近来张师傅的七成客源都是到北京来体验奥运的外地客人。有些外地客人并没有买到奥运会门票,他们就是想看看“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和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咱北京现在不是新修了很多的地铁线路嘛,很方便,公交车也特便宜,我一般是把他们送到地铁站口或是公交车站,然后告诉他们怎么坐车。”张师傅说。要是遇到外宾,张师傅也不用担心沟通问题,出租车公司统一安装了GPS语音遥控系统,如果自己无法准确了解外国朋友的目的地,该系统可以将客人的语言传到公司,再由公司的语言服务人员翻译后传回来。“现在有很多的外宾都会几句简单的汉语,他们走的时候还会说祝我发财呢。”张师傅乐呵呵地说。有忙碌就有收获,张师傅说这个月的收入与以往比平均每天多挣100多元。看比赛话奥运温特莱酒店门口,贾纯成师傅刚送完一个20多岁的女孩,赶紧将收音机的声音调大些,好听清中国队比赛的情况。要师傅说他喜欢体育比赛。开车的时候就听听奥运广播,有些时候还和客人聊比赛。下班回家,贾师傅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视看奥运。和贾师傅同车倒班的刘师傅也是球迷,12日看中国队对西班牙队的男篮比赛,看到中国队起初领先的局面,刘师傅说:“要是中国队赢了,我就庆祝一下,今晚不出车了。”可比赛分数一直咬得很紧,刘师傅看得心急火燎,“差点没把我急出心脏病来”。他说。最后中国队输掉了比赛,刘师傅带着些许遗憾还是出车了。(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二)分析(1)这四篇特写都很有镜头感,例如“天坛公园晨练人数很多,玩的花样也很多。抖空竹、柔力球、交谊舞、太极扇……各种各样的锻炼方法让人眼花缭乱”描绘出了一片晨练的景象。(2)001个多小时的报告会结束了,小岗村村民杜永兰哭得鼻子、眼睛通红,她走出报告厅时,泣不成声地告诉记者:‘我嫁到小岗村几十年了,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书记!他从来没有瞧不起我们,我们有难事,他总是帮助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我们给他添麻烦。他节假日也不休息,基本都在村子里,我们好感激他,也好想他啊!”,这一段,截取一个典型的画面,就好像被采访者正讲述沈浩的故事,如临其境,很有现场感,人物生动形象。(3)“什刹海上泛舟的三口之家,身着时尚服装的中国女孩,穿着绣金红肚兜的婴儿”等,以小见大,给人以很强的现场感,频繁出现的典型、新闻价值高的横断面,有较强的内在张力。(4)“上午去雍和宫,中午奥运村,下午五棵松体育场,傍晚曲棍球场,晚上五棵松中美男篮比赛现场…….半夜11时半韩师傅才回家,中午只在车上将就吃了一顿盒饭。”这句简单的特写镜头展现出韩师傅忙碌的一整天,让读者感同身受。新闻特写四,整篇以奥运为背景,通过普通人物展现新闻价值的突出点,截取了三个普通“的哥”工作的镜头,并进行了细致的勾勒,使人物生动形象。
判断题 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家约翰·弥尔顿是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人。
判断题 电视用光与图片摄影用光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动态用光
判断题 编辑方针: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介根据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战略制定的编辑工作准则。每一家新闻媒介都有自己的编辑方针,这一方针是根据媒介定位与发展战略对编辑工作作出的决策,它规定了媒介的受众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水准和风格特色,是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媒介的编辑方针为媒介新闻产品设计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任何新闻媒介都要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确定媒介定位和发展战略。编辑方针的具体内容包括;媒介的受众对象、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水准和媒介的风格特色。
判断题 性完全是自然的、个人的隐秘之事。
判断题 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是资产阶级文学社团新月社的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