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性新闻与新闻述评的区别
①新闻述评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解释是以充分的背景为依据的客观的加工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是评论,而发议论(述评)是一种受论点和感情影响的主观加工过程。
②解释性新闻是运用事实表达观点;新闻述评则允许超越、跳出事实,直接说话,是署名言论。
③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更严格
一般的评论中,事实只是为论点服务的论据,未必是新近发生、发现的,也未必是完整的。分析性新闻虽然要以大量事实说明见解,但是,它的事实往往是多样的、可以任意调遣的材料;新闻述评因其兼有报道与评论两种职能,报道是手段,评论是目的,报道是评论的依托。总体而言,新闻述评不能不清晰地反映事实。
(2)解释性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大背景意识
写作解释性消息,记者必须善于调遣和使用大背景,即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它产生的必然性,这是背景选材的大时空观。大背景即全局性背景,解释性新闻的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用以让释新闻事件的整体,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
②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
解释性消息也应注意客观色彩,不提倡记者直接发表议论,要求用背景性事实及事实自身所显示出来的逻辑关系来说明问题。
③巧妙开篇,引人入胜
解释性消息的基本特点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开头的切入方式具体如下:
a.立即开讲,一开始就以解释的姿态切入;
b.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c.先将奇异的场景再现出来,引起好奇,再进行解释;
d.以橱窗式导语开头。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从文体特征指出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从文体特征来看,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一个事件发生了,消息往往是将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报道出去:何事、何时、何人、何地、状况、原因等,让受众尽快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则往往在消息之后,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加以整合,然后完整地报道出去。它满足了读者在知晓新闻事件大致结果后探求深层原因和获知详细过程的衍生兴趣,也有利于人们较完整、较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因此,详细、深入、完整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色。(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通讯具备吸引力的秘密,就是充满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它把人们熟悉的生活和不熟悉的新闻现场推到读者眼前,使读者去认识,去感知,并在感知中形成自己的体验。一句话,通讯比消息更多地触动读者的感官。(3)通讯的文体较自由消息的结构尽管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毕竟有一个较为固定的结构方式:导语+主体。而通讯的结构没有上述消息类似的“格式”,没有导语和主体之分的固定结构,文体比较自由,有些类似于散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给予作者很大的创作舞台。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可以从头到尾顺叙事实,也可以从尾到头倒叙事件;可以用白描手法再现人物、再现现场,也可以触景抒情、缘事议论。可以用序数将报道分为几个大段来写,也可以用小标题来分割段落;可以写对话体,也可用日记体。可用第三人称,也可用第一人称。另外,像时空穿插的“蒙太奇”手法,像评书段子一般的悬念设置,都是屡试不爽的“保留节目”。总之,通讯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相当自由洒脱,它给记者建构了一个可纵横悠肆、飞转腾挪的创作舞台。(4)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消息是信息型文体,要求速报。有些消息,如简讯,甚至无需提炼主题。通讯则不然。主题对通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讯是作者有意识组织起来的文体。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有粗有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没有一根主线把材料串起来是不可想象的。而主题的残缺、含混,也正是许多通讯失败的通病:中心不明、杂乱无章。因此,每篇通讯都必须有主题来统领素材。从主题的角度来讲,文章中的每一个素材——无论什么样的事实材料都是对主题有用的,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讯一旦完成,其结构是完整、严密、不容任意拆散的: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其功能是以“整篇”为单位发挥作用。消息的“段落”在排版时可以根据版面的要求进行裁剪。而通讯一般不能任意砍去其中的段落,那样将使通讯的结构支离破碎,难以卒读,因为它破坏了通讯结构的完整性。(5)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从理论上讲,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是记者有目的的写作,都表现了作者的主体意识。通讯内容丰厚、题材广阔,它需要作者对素材的强有力的把握。选择什么事实,不选择什么事实,如何表现这些事实,完全受记者主体意识的支配,即思想的支配。在一篇具体的通讯作品中,作者的主体意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有鲜明的主题;二是作者常常以真情为文,以情动人。采写一篇通讯时,记者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事实,如一个人坎坷的一生、一个事件的大小情节,一种社会现象的层层叠叠的因果链条。记者要向大众传播这些复杂的事实,必须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研究,即通过采访对事实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过程。达到了对事物的较深层的认识之后,就要考虑到如何表达的问题——根据时代背景、大众兴趣和媒体报道方针确立自己的主题,然后紧紧围绕主题选择素材来结构文章。因此,一篇通讯的主题、选材和结构方式,都不是简单“搬运事实”的工作,都需要作者的思想观照。在阅读消息的时候,读者常常在一瞥之间就能辨别出最重要的信息,因为最重要的信息常常在导语中凸显。同样,在阅读通讯的时候,读者也可以一眼就看到作者的价值判断、观点和主张。通讯中作者的主体意识表现得非常鲜明,读者或者通过标题,例如:《洪水无情人有情》、《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人民呼唤焦裕禄》,或者通过作者直截了当的议论就可以感知作者鲜明的是非、爱憎和褒贬。(6)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消息文字要求简练明快,因此,常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而通讯的素材比较详细,因此多用详述、白描手法再现事实,强调事实的生动性和可感知性。(7)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对于重要的事件,人们通常用消息在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抢先报道。随着现代化的报道手段和先进设备的普及,电视、广播所做的对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更是将事实与报道之间的时差缩小为“0”,实现同时空转换。报纸上消息的时效也大为提高。通讯发稿较慢,是因为它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如要求更详细、更深刻、更生动、更典型,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另外,通讯事实多、篇幅长,写作上也需要比消息史长的时间,同时,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较充分的展示过程或等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性结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才成熟。这样,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通讯中发稿最快的是体育赛事特写,往往和赛事消息同时发稿。因此重大体育赛事的采访往往是对记者功力的一种考验,既要抓住重要信息写消息,又要盯住关键性的现场采写通讯或特写,这需要记者做充分的赛前采访准备和具备“倚马可待”的写作速度。
判断题 重点式版面的编排注意事项:赋予重点稿件以强势;版面其他部分对于重点的烘托;如果一个重点,一般利用上半版;如果两个重点,则多用对称方法安排。
判断题 简述媒介批评的内容和方法。(1)媒介批评的含义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2)媒介批评的内容①广义的媒介批评是对一切与媒介有关的问题的分析和评判。a.文化层面。这主要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与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如传播媒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媒的作用和影响、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等。b.本体层面。这是媒介批评的基本范畴。这方面包括传者和受众研究、传播工具研究、传播的内容研究、传播的效果研究等等。c.现象层面。这是指大众传媒生产的产品,传播给受众的各种信息——新闻节目、天气预报、经济信息、文艺节目、商品广告、流行歌曲和时装表演等等。②狭义的媒介批评,是指对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如新闻报道、文艺节目、通俗音乐、商品广告等的批评。(3)媒介批评方法①以评判(evaluation)作为求知的方法。大众传播媒介不是一套“客观的”或中性的事实,而是社会成员主动的创造,其中隐含着信念和目的。因此,在批评大众媒介时,分析和阐明大众媒介所创造的价值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指导和解释生活的意义。②以解释(interpretation)作为求真的方法。大众媒介产品是意识形态的产品。但大众媒介文化产品的表层往往经过了精美的“包装”,使特定的意识形态被掩埋。批评家揭示与剖析表层信息背后的意义和内在的涵意。目的在于使一般的受众从“意义的消费者”,转变成为“意义的生产者”。③以批判(Criticize)作为求善的方法。本质上,媒介机构是工业与商业的组织,以工厂装配线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目的是扩大利润。批评家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批判,以否定性的思考,透视媒介中的物化关系,激起受众独立判断能力,使其避免沦为商品化媒介下的牺牲品。
判断题 全国广告最高管理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监督管理司(简称广告司)。()
判断题 信息图表有哪些功能?信息图表的功能如下:(1)信息整合功能信息图表不仅可以解释事物的复杂结构和工作原理,再现事件的过程和显示事物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将不同时间和空间内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展示,充分挖掘信息的价值、数据的意义。(2)视觉审美功能信息图表是一种视觉传播形式,制图与其他新闻产品的采制一样,都是对信息的加工和提炼,制图不仅凝聚着制图者的逻辑思维,而且要在用色、构图等方面融入设计者的艺术设想。(3)互动服务功能互动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互动式图表中,借助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受众可以在图表的多层次信息中任意选择,以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受众也可以参与信息图表的生成,统计调查类的网络图表往往有此功能。
判断题 画面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拍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判断题 试分析我国封建社会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情况:到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就使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比奴隶社会大得多。我国封建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发展情况如下:(1)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始终和灵敏的情况反映相联系。为了维护日常的统治,中央政府制定了许多法令、政策,向全国传递;同时要监督各级官吏,了解各地的情况。中国历代王朝修驰道、建驿站,除运兵、运物外,另一个重要目的是通情况。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这样描写元朝的通信工作:“从汗八里城(元都城,今北京城)有通往各省四通八达的道路。每条路上,也就是说每条大路上,按照市镇座落的位置,每隔40或50公里之间,都设有驿站……”这种规模巨大、完整的通信网使得中央对各地发生的情况可随时作出反应,协调行动,把国家机器运转起来。(2)在整个封建社会,常有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战争,也常有农民武装起义,敌对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摸清对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任何变动;同时敌对双方的内部也需要大量的新闻(情报)传递工作,以便协调一致。尤其在农民组织起义的前夕,需要大量的联络发动工作。(3)封建社会的农民,虽然由于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产生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把农民束缚在狭小的圈子里,但他们毕竟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一定的自主权。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和外界发生联系,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这就需要从事一定的新闻活动。(4)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仍然坚持用武力来维护对农民的剥削,但正因为农民已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仅用武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思想上软化或者说奴化农民。地主阶级奴化农民,除了利用儒家学说和道教、佛教等实施思想统治外,还把新闻用作宣传皇帝、地方官吏、地主的所谓德政、威严的手段。(5)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大量城镇的出现,使城乡之间、城镇内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频繁起来,由此出现了更多的新闻活动。
判断题 如何理解交互性交互性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称互动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