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在二度空间里只有长度和宽度。
判断题 试述清政府官报的发展情况。试述从清政府至国民党政府时期官办新闻事业的额发扎历程:官报发展史清政府时期官报可以追溯到1896年,清政府将解禁后的强学会改为官书局,出版了《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是清政府公开发行新史官报之始。形式同《京报》。内部除奏折上谕外,还有“路透电新闻”、“西国近事”、“本国新闻”等,但没有构成近代报刊要求之一的言论。在同时期的国人近代报刊中,思想内容最保守,业务最落后。此后,一些省份也起来效仿,但这些官报并为被授权公布政府法律、命令的机关。这和后来的《内阁官报》等清政府正式机关报又有所不同。戊戌变法期间,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将上海的《时务报》改组为《实务官报》。但未几变法即告失败,清廷宣布废官书局,停办《实务官报》,官报均停办。但时隔不久,一些官方商务机构率先出报报刊。1899年武昌出版《湖北商务报》,1900年上海出版《江南商务报》,分别为汉口商务局和江南商务局主办,从内容到形式均向机关报前进一步。20世纪初年,随着慈禧许诺实行新政,从1902——1905年,出现了20多种官报,其中大部分是各省出版的,并开始自称“官报”,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北洋官报》、《湖北官报》等,一些部门也出版了部门官报,如《北洋学报》等一时期的官报出版活动中,中央落后于地方。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政府官报进一步发展,不仅各地出版的教育官报,政法官报,实业官报大增,中央政府的一些部门也开始创办机关官报,并进入官报制度化的阶段。这些新创办的官报,一般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经批准后又往往是这些主管部门传达政令的耳目喉舌。1907年,正式成立官书局,着手筹办中央级的官报。同年《政治官报》在北京创办,这是清政府第一种较为正式的中央政府机关报,但还不是发布命令的机关。直到1911年改名为《内阁官报》,隶属“责任内阁”,被授权代表政府发布法律、命令才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央政府机关报。6、20世纪初的官报刊期不一,但日刊逐渐增多,文字以文言为主,内容普通官气十足,极为死板,不议论人物和时政。从19世纪70年代至武昌起义前,从洋务派官员开始,从地方开始,清政府越来越重视报刊宣传,先后出版90多种官报,妄图借官方权威操纵新闻舆论,抵消民办报刊的社会影响。但随着清政府的衰败,官报虽越来越多,影响却越来越有限。7、北洋军阀官办新闻事业。1袁世凯1912年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后,非常重视控制舆论,创办了御用报纸,其中有影响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它打着民办的旗号,散布拥袁的反动言论。21925年,段祺瑞政府司法兼教育长章士钊创办《甲寅》周刊,提倡封建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维护军阀统治。8、国民党官办新闻事业。1官办新闻事业从规模和层次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全国政权建立后,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新闻传播事业网;2《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中央广播电台等中央宣传机构是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3此外,国民党地方党部办了地区党报,政府机关报,各派系、大小军阀也都有自己的报纸。国民党还办有20多座地方广播电台,这样,国民党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判断题 尝试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杂文。示例如下:我看文化热王小波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这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设社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等等,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邪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勾引,和那个妖女睡觉,丧了元阳,走了真精,此后不再是童男子,不配前往西天礼佛一一这样胡扯下去,别人就不会承认我是文化人,取消我讨论文化问题的权利。我想要说的是,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弗洛伦萨,这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一一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的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弗洛伦萨的人空口白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只会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斱面的成果一一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一一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判断题 红光的波长比红外线的波长长。
判断题 新闻媒体不得报道未经政府卫生部门发布或未经批准的疫情信息。()
判断题 违线采访,即电话采访,是指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通信方式,同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电话采访由于具有远距离传播性,一般在时间紧迫距离又远的情况下最能发挥优势,不光节省旪间,还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在美国,新闻界对电话采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称为“快餐式采访”。与一般的面对面的采访相比,电话采访有着快速、方便、轻松三个优势。电话采访虽然有着以上优势,但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短处:①由于缺乏像个别访问那样的面对面的“交流”,记者和采访对象间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此同时,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及其谈话的内容,也就难以作出准确的、科学的判断和把握。②由于缺乏像个别采访那样在“通话”时间长短上的自由,因此双力一交谈便难以达到具体、深刻的地步,记者得到的材料往往难免肤浅。③电话传输线路的物理性干扰,尤其是远距离“通话”,难免因噪音干扰,而使信息的传递失真、失误。
判断题 根据摄像机所使用的场合,可分为演播室拍摄用座机和室外拍摄用便携机两类。
判断题 骨干事例:一篇通讯必须有能够支撑主题的骨干性材料,又称骨干事例。即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事例。骨干材料是通讯“说服力”的基础,是通讯主题能否成立的事实支柱,也是通讯内在逻辑的基本要求。它必须真实,必须带有权威性。在采写通讯的过程中,寻找骨干事例是中心的一环。如果找不到有说服力的骨干事例,或者骨干事例不多,则要考虑改变通讯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