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1)原因
目前认为,导致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他人、高估自己的倾向。泊洛夫将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总结为以下6种:
①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它使人们自己更具有优越感。他人比自己更轻信大众媒体使人们感觉比较好。
②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身边的一切事物,虽然这些事物可能不可预知。人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媒介的影响,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更坦然地生活在一个媒体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
③人们实际上认为自己受到了媒体的影响,但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独立,自我评价更高,更能够控制一切,人们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他人身上。
④认知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误归结于外界环境,而把别人的失误归结于他们自身。因此人们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信息中的意图,而他人无法做到这点。
⑤人们的媒体基模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这是一种天真的魔弹论心理,正如前面提到的一直以来人们对媒体的指责一样,这种心理一直存在。
⑥人们之所以不承认媒体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是因为他们无法认识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无法对之前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回忆。因此在对比自己和他人受到的影响时出现偏差。
(2)影响因素
①对讯息的评价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人们认为某讯息对自己不利,或者认为受某讯息影响显得自己十分不明智时,他们会不承认讯息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却认为它将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②社会距离会影响人们判断媒体对他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中的“他人”除了泛指其他人外,也可以指某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研究发现,在人们心目中,“他们”与“人们"的社会距离越远,差异越大,媒体影响的差别也就越大。
③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研究发现,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比他人受到更多教育,在某个问题上知识更为丰富,则第三人效果会更容易出现。
④个人的群体归属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个人对某个群体认同度较高,且认为大众媒体对该群体怀有偏见时,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
⑤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第三人效果虽然也存在,但比个体主义文化中的第三人效果要弱。这是因为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会让人认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不大,不容易出现第二人效果。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简述新闻稿的修改一般稿件的修改有两种情况:1.绝对性修改,指原稿在基本事实和基本观点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能文字上还有毛病,或者表达的思想不够完善,引用的事实不够准确等。2.相对性修改,指原稿的观点、辞章和文字都没有问题,但为了符合刊发媒体的特殊需要,凸显其特色而相对稿件进行修改,这种修改是为了适应媒体的特殊需要而根据具体条件进行的修改。这两种修改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报道质量,缺一不可。修改新闻稿件与修改一般性文章稿件有许多不同之处:1.对象差异:新闻稿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2.目标差异:新闻稿更强调正确引导舆论3.条件差异:新闻稿的修改有较强的时间限制文字稿件的修改(如下图示意)字符间距离的改动符号事实的订正一、订正事实的要求订正事实包括订正事实的内容和表述要求:1.真实真实即指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现实方面的各种材料(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5W)how如何解决必须符合事实的本来面貌。2.准确新闻报道除了内容情节要做到完全真实以外,构成事实成分的名称、时间、地点、数字、引语等要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检查事实成分,注意点:文字注意(注意细节、注意“夹带”、注意混淆、注意变迁)、口头上的称谓注意规范。3.科学4.统一5.清楚二、发现事实差错的方法1.分析法:通过对稿件所叙述的事实和叙述方法、写作条件等的逻辑分析,发现其中的破绽和疑点,从而判断稿件所叙述的事实哪些是不可靠的,或者是值得怀疑的。内容分析(前后矛盾、不合情理、文艺色彩较浓、笼统含混、超越采访可能)、信源分析、作者分析、时间分析。2.核对法:通过对权威性资料的对照来发现和纠正稿件事实方面的差错。3.调查法:对稿件中所叙述的事实,通过直接的、现场的观察和了解来检查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判断题 马克思提出要以“有机的报刊运动”意在达到接近、揭示事实真相这个最终目标,而无关具体的真实。21
判断题 记者如果要在微博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所在新闻媒体已经播发过的。()
判断题 记者参加政府、企业等采访对象单位的会议,可以吃对方提供的免费午餐。5
判断题 发展新闻学由西方一批学者和发展中国家一批学者共同探讨而得出。发展新闻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虽然在表述和应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从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育。
判断题 融合新闻生产挑战传统新闻教育埃里克•牛顿(Newton)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进行新闻教育改革主要是为了培养符合国家新闻传播事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也是为了清除现有新闻教育体系的弊端,让学生理解新闻的本质,不断提高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的技能。德国通讯和新媒体协会(BITK-OM)最近发布报告,全球在IT上的支出增长了5.1个百分点,达到了3.5万亿美元,其中印度(增长13.9%)、巴西(9.6%)和中国(8.9%)是增长最快的市场。在全球信息技术(IT)支出的比重,中国以9.5%的份额超过日本(8.3%),成为全球第二大IT市场,但仍然大幅落后于排名第一的美国(26.8%)。这意味着在IT产业的强力推动下,不仅媒体融合的势头将不可阻挡,而且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和分享方式也在兴起,传统的新闻传播、文化娱乐的方式将变得面目全非,新式的知识传播和新闻教育也将脱颖而出。数字化的技术使得传统新闻生产之间的壁垒在逐渐消失,不同新闻产业间的界限也在逐渐模糊,迅速变迁的传播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现有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一、集约融合式新闻生产与单一化人才培养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新闻生产方式从传统的单一路径向髙度集约化的融合生产过渡。报纸、网络、电视等不同媒体平台之间人、财、物、信息资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协同生产使得采编人员、客户、设备和新闻资源实现集约化使用,实现媒介产品的广度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达到生产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经济规模化”。融合新闻生产者不再是按照单一路径和模式完成新闻产品的生产与传播。他们消息灵通,知识丰富,素质全面,是技术上的多面手、思维上的整合者。就目前而言,我国新闻学教育基本延续了传统的学科门类、教育体系和媒介类型,专业设置基本按照媒体平台类型来划分。1997年新闻传播学升级为一级学科。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规定,其本科阶段的专业基本上是按照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进行设定的。在此基础上很多学校又细分出了播音主持专业、编导策划专业、摄影摄像专业,并且有越来越细化的趋势.如网络新闻方向、财经新闻方向、体育新闻方向、国际新闻方向等。这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培养思路不仅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媒体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甚至是针对不同的媒体工作领域培养不同的人才,明显倾向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其结果是不管哪个专业、哪个方向的学生,当他们面对融合新闻生产的工作特点和具体需求时,都有点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显得无所适从。诚然,19世纪末,新闻学进入大学课堂,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了满足印刷媒体对专业性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普利策为代表的一批新闻教育倡导者,更是将新闻教育定位为一种职业教育。因此,新闻学教育自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就是说,新闻学教育要针对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具体需要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其教学内容要同媒介生产和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具体任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主持、编导等)紧密联系。但是,一流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反对过度应用性,反对将大学教育蜕变为职业教育,更为重视学科规律的探索和学术理论的建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也要能上升到理论。教学型高校则十分讲究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战性,主张把学术理论和教学规律具体化、对象化、方法化和可操作化,有的甚至要求教师既有媒体工作经历和职称,又有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即要求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中,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渗透到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各个专业都期望尽可能地贴近媒体实践设置课程.按照各媒体领域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来强化对学生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譬如,为了满足印刷媒体对于采、写、编、评的客观需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几乎都是各大新闻院系的核心课程;广告学专业则开设广告学概论、广告创意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经营管理等核心课程;为了满足媒体主持人的需要,则开设类似播音发声学、录音艺术、影视表演、灯光设计等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从学校学习到媒体岗位的职业需要,但这种专业化的教育同时也将学生框定在了一个狭小的专业技术领域之内。学者感叹:新闻传播教育“越来越技术化的专业课已经占到总学分的37.57%,甚至还有继续加大比重的倾向,使我们迷失于专业技术化而不能自拔”®。事实上,融合新闻生产所需要的恰恰是知识与技能的多样化、综合化,以及一种跨媒体的思维模式,能够跳出原本的媒介领域看到信息的多种可塑性和可能性。因此,融合新闻教育改革不应仅仅是技术上、能力上的丰富和强化,而更应是思维上、精神上的拓展与延伸。二、开放共享式新闻生产与独立化人才培养融合新闻生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新闻生产的过程当中所有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新闻生产者不仅可以向媒体资源库中不断地上传和添加新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不断地下载和调用其中的各种资源。这种高度开放、高速交换的海量信息空间,为不同媒体平台的记者与记者之间、记者与编辑之间、编辑与编辑之间建立了一套数字化、大流量的信息沟通与共享的传播体系,编辑部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策划、采集、编辑、报道、反馈的各个流程中。新闻记者不再是新闻报道中独立战斗的个体,而是整个新闻生产链条中的一个活跃分子,在整个新闻生产的流程中个人主观因素在逐渐减少和稀释,高端决策、集体智慧、金点子等复杂因素随时随地介人其中。因此,在融合新闻生产语境下,媒介对新闻生产者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同样也强调记者的沟通能力,认为“沟通能力是新闻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因为新闻业原本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需要很好的表达、沟通与倾听能力,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才能完成自己的资源积累”。因此,新闻传播各专业的课程设计中,传播学、社会学、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演讲与口才等课程都会涉及人际沟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在新闻采访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强调采访沟通的原则,教记者应该如何与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打交道,介绍各种沟通方式和技巧。目前新闻采访教学往往强调新闻记者如何与采访对象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沟通与交流,如何让被动的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说出“心里话”。这样的沟通交流训练往往强调记者的自主性,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是完全独立的,采访的过程是一对一的,记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报道思路进行提问,采访笔记也是根据自己的认识选取重点,新闻报道的撰写更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个人生产创造。因此,传统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很少有团队协作式的新闻生产训练,尤其是在以报刊印刷媒体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体系中,基本就不涉及团队化新闻生产的内容。而融合新闻生产恰恰就是一种团队化的新闻生产,虽然在表面上全能记者担负了所有媒体平台新闻信息的采集职能,其自主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但事实上,各个不同媒体平台对于新闻信息的采集有着各种不同的目标与标准,对于新闻素材的处理都有一个庞大的后期团队,真正成功的优秀的融合媒体并不是将全能记者的采访写作内容原原本本地直接发布出来,而是让编辑和技术人员都成为新闻信息的加工者和生产者。新闻产品不再是个人创造的作品,而是集体共同完成的产品。在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这一流水线上的所有人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工权、参与权和发言权。什么可以做图片新闻,什么可以做网站专题,什么可以做深度报道、做访谈、做辩论,这些讨论会贯串始终,集体智慧在打造出更加精益求精的新闻产品的同时,也使得新闻记者不再是单线程的新闻生产者,新闻信息在从采集、加工、分流到各个媒体平台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复杂的交流环节。新闻记者可能成为新闻信息的推荐者,向不同的媒体平台介绍和推荐新闻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新闻记者也可能成为新闻生产的主导者,直接指导新闻生产流程中的各环节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形态加工处理,进行多形式的交流传播;新闻记者还可能是新闻生产中智慧和资源的贡献者,他们向编辑、技术人员提供自己掌握的材料,提供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无论如何,他们不再是独立的生产个体,因而他们需要团队意识,需要更多的团队训练,以便能够更好地融人新闻生产的团队工作中去,更好地在集体中体现自己应有的价值。三、全民参与式新闻生产与专业化人才培养这是一个全民新闻生产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诞生使得信息大范围传播的门槛变低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媒体一样的公共话语权。这使得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中的舆论领袖、独立撰稿人、评论家、公众人物等,都可以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他们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分享体会,甚至一呼百应直接左右舆论的走向。这使得传统媒体中新闻生产者面临严峻的挑战.没有真正的好新闻,没有独创的新观点,那就意味着他们的声音将被淹没在网络世界的众声喧哗之中。因此,新闻生产者的专业性需求并没有因为全媒体、多技术而下降,恰恰相反,记者的专业新闻素养在全民参与的新闻生产中变得尤为重要,进而成为新闻媒体融合化发展之下的核心竞争力。密苏里大学的孙志刚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到:“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大范围地普及之前,美国报业对招聘新的记者和编辑是这样要求的:40%的新闻素养,60%的非新闻素质。而有了互联网和新媒体以后,这个比例倒过来了。现在,美国报业对新的记者编辑要求60%的新闻素质,40%的非新闻素质。因为他们意识到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可以当记者,人人可以做编辑,反而要强调新闻的一些基本性的东西。”新闻的基本素养是新闻从业者专业性的一方面,但这一点并不足以让新闻从业者应对复杂社会中的多方面问题。正如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教授所言:“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做记者所接触的广博的社会现象是没有可比性的。”®因此,国内新闻传播学教育中一再强调,新闻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人才,而不是某个现实领域中的专家,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尽可能避免记者自己对问题发表意见和观点。多引用专家学者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态度,既是为了客观、平衡,也是记者自身能力不及所致。但是,当网络新媒体给予各个领域专家学者以更多的表达空间和渠道的时候,那些缺乏见地和没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就成为“浅薄”的代名词。受众自发地向那些资深而又敢言的网络专家们聚拢.他们成为传统新闻生产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媒介融合和大数据的世界里,媒介最需要的是新闻记者的专业特性创造力、直觉和专业主义精神,因为只有这些特性才是优质新闻不断产生的源泉。因此,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教育应该不仅仅是新闻的专业素养教育,也应该向其他专业领域拓展和延伸,双专业甚至多专业的记者人才是融合新闻生产所迫切需要的。经济记者有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法律记者深谙法律系统的运作,国际新闻记者不仅掌握语言工具而且有跨文化的研究背景。这样的专业记者在融合新闻生产中既是新闻的采集者、生产者、评论者,甚至还是舆论的引导者。
判断题 网络议程设置特征:从理论上看,网络的以下特点决定了网络议程设置的本性:(1)议程设置假设认为,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而网络传播可以轻易地做到提高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与强度。(2)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3)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提高一个事件的受瞩目程度也是非常有利的。案例分析:“王石捐款门”事件为例5月12日,万科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200万元,网友纷纷发帖质疑万科捐款数额太少。面对网友的质疑,5月15日,王石发表博客回应,“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并规定“普通员工限捐10元,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遭广大网友指责甚至谩骂,王石“冷静”“理智”的博客回应引来骂声一片。一时间,“万科捐款门”被众多舆论推向风口浪尖,引起各方争议。5月15日,王石首次道歉之后,网上出现了一些力挺王石的声音,但不少网友仍不接受道歉。5月21日王石接受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曾静漪独家采访时对网友表达歉意:“我现在认为在当时这种情况下,我所说的那句话还是值得反思。”不少网友仍表示不接受道歉,认为王石此时道歉是迫于公司压力。5月22日王石就“捐款门”事件公开表示道歉;5月23日潘石屹发表博客为王石“辩护”引发新一轮讨论。围绕王石道歉引发的网民反应,不少传统媒体继续就这一话题开展报道,形成一片评论热潮。针对网民的意见和批评,不少媒体发表了回应的分析评论。如5月25日《广州日报》发表评论《王石道歉网友为何不能原谅》。《解放日报》5月27日的评论《王石的道歉绝不是可有可无的》。6月1日,事态进一步发展,“原谅王石”还是“王石下课”成为各方激烈争论的焦点。6月5日,万科股东大会高票通过捐赠一亿预案,王石再次无条件道歉,但网友要求王石“引咎辞职”的呼声又起。传统媒体纷纷第一时间对此进行报道。透视此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归纳出几个观点:1.网络为传统媒体设置议题议程设置由可信度较高的媒介流向可信度较低的媒介,似乎是普遍的规律。但在网络传播活动盛行的今天,情况却不一样,传统媒体的报道越来越依赖网络来源,网络开始为越来越多传统媒体设置议题。这一点从捐款门事件再次得到了鲜活的证实。其一,网络不单是一个媒体,更是一个平台,在这个空间内发生的事件有些本身就值得关注,传统媒体报道它乃顺理成章;当网络公众自我设置的某些议程涉及当前的公共议题的时候,就会引起公众广泛关注,传统媒体介入其中也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二,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家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以吸引受众,面对日益庞大的网络用户,报道他们在网络上关注的议题有助于获得他们的偏好。而且比起一个全新的话题,网上已有雏形的议题显得更为稳妥,其吸引力和关注度都得到验证,也使传统媒体更愿意、更倾向报道。从捐款门事件来看,正是网友对捐款门事件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正是万科捐款事件在网络的火爆程度,使传统媒体迅速跟进,纷纷开始对该事件来龙去脉的报道。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媒体对捐款门事件的报道中,不少媒体将网友列入标题,网友的态度和观点不仅成为报道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成为推动议程发展的关键因素。网络空间的关注和事件,为传统媒体设置了议题。2.网络议程设置范围多元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被媒介设置的议程牵着鼻子走,参与传播进程的能力有限;到了网络时代,受众由被动变为主动,网民自己设置议程。由于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形成自己独特的虚拟空间,网络议程设置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网络议程设置的范围可分为两种:网络空间的议程设置以及社会范围的议程设置。网民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在网络虚拟空间引起众多网友的点击、参与和讨论,参与讨论者超过一定人数,便形成网络空间的热门话题,实现了网络议程设置。从王石捐款门事件来看,最开始无数网民在各大论坛发帖、各大博客撰文发表质疑万科捐款的内容,在传统媒体没有介入前,仅仅只在网络空间设置了议程。尽管关注网民众多,这个话题的影响力也还暂时限于网络。随着传统媒体的介入,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评论,这个话题才开始成为全社会范围内的话题。3.网络议题不断变化网络上,网民可以利用网络即时、互动的特性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任何公众都可以在同一信道中迅速地把反馈信息传达出去。但一个话题在网络上出现时,同时也有很多隐性话题出现,随时可以暴露。由于不同网友关注角度不同,阐释话题的影响力有不同,经过网友的不断互动和讨论甚至激辩,一个话题常常演变为很多话题,正面的话题可以演变为负面话题,负面话题可以演变为正面话题,这在网络上经常发生。这在王石捐款门事件中也得以充分展现,网友争辩的话题从企业该捐多少到慈善不以多寡论,再到对王石态度和言辞的反感;从房地产企业的暴利与责任,到为什么不接受王石的道歉。争辩的话题不断拓展,网友讨论的议题也不断变化。4.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议程相互转化随着网民数量的日趋庞大,网络日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受众的争夺以及新闻来源日趋依赖网络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报道网络中网友高度关注的话题和事件,通过报道与评论和网友互动,形成不少新的社会议题。在不少案例中,网络不仅自我设置议程,而且不断为传统媒体设置的议程,传统大众传媒不再是设置议程的惟一机构,这可以说是对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的重新构建。网友依据各自关注和兴趣点设置议程,通过塑造“拟态环境”和对该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吸引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参与,成为网络世界中的热门话题。传统媒体纷纷介入,影响范围扩展至整个社会。从王石捐款门事件来看,这种相互转化的特征显现得非常明显。网友对王石捐款数额及言论的关注和质疑,引起平面媒体的广泛报道;传统媒体的报道(如王石通过凤凰卫视的道歉)又在网络上大量转载和传播,引发新的讨论;网友对王石道歉的不接受,又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后续评论(网友为何不接受王石的道歉),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5.设置议程的主体多样性网络媒体的内容来源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是最初的把关人;网络编辑通过传统媒体内容报道的把关、编辑及解读、建立专题,又成为网络议程设置的直接把关人;网络又将一部分传播权利由少数人手中分散了到广大网民手中,“把关人”角色分散,网民通过论坛和各种网络形式对热点问题的讨论,真正推动议程的形成,在网络空间带有舆论领袖性质和影响力的网民毫无疑问也成为网络议程设置的主体。在很多网络议程设置事件的整个过程中,网民自己根据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并通过讨论升华自己的思想,进而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态度和行为。今天网上舆论最终产生作用和影响,往往是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相结合而造成的。网络通过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将网络的议题放大到全社会,形成社会舆论。网上舆论的“滚雪球”效应,是通过网络的多种功能实现的。6.网络单一议题设置功能强大网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媒体限于出版周期和版面,很难换着内容、角度对某一议题进行长期的报道。网络却可以在一天的报道中安排大量不同内容、不同角度的消息;同时,还可以做到随时更新,更能把往日的相关报道以超文本的方式与最新消息连接起来。网络凭借技术优势,使其对单一议题的设置在方法和效果上都优于传统媒体。7.网络议程设置的时滞大大缩短受众在网上浏览了大量消息之后,对某个议题的关注,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改变。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效果通常是在几个月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网络议题设置产生效果的“时滞”大大缩短。通过帖子的数量,可以及时看出受众关注的话题及关注的焦点。从捐款门事件来看,地震短短几天后,企业的捐款数额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而房地产企业的暴利与万科捐款额的强烈对比,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通过点击率可以看出某主题阅读人数的多寡,通过留言、评论可以看出网友对该主题反应的强烈程度及具体意见;网友的言论在网上保存时间久,通过观察一段时间的言论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议题发生、发展、分歧、衰变及异化的过程。信息收集相对传统媒体廉价、及时和便利,都将进一步推动网络议程设置研究的发展。
判断题 (1)记者的政治素养记者的政治素养是指记者应以传播信息、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从政治的高度来看,记者要对当时的社会负责,要为以后的历史负责,这既是一个记者在新闻写作时首先端正的动机,也是衡量一个记者政治修养的核心内容。(2)记者政治素养的表现①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新闻写作属于责任感极强的一种写作。为了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记者要有忠诚的人品,要敢讲真话、实事求是。“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记者的使命就是记录历史。因此,那些阿谀奉承、煽蒙哄骗、沽名钓誉之徒,是绝对不能做记者的。②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记者进行新闻写作的目标,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用手中的笔,借信息的传递,对社会行使监测、主持正义、惩恶扬善、铲除不平,作进步舆论的导向。为谁写作,为什么写作,记者要有清醒的判断,如果被权力或者金钱所污染,就可能失去了一个记者起码的良知。记者的政治修养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思想高度与品位。在新闻界的浮躁风气蔓延情况下,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不少庸俗低下的作品,这都与有些作者的政治修养差有关。因此,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需要不断整顿,任何时候都小能放松政治思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