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有关概念
(一)什么是新闻
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一词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广义的,广义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
一种是狭义的,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了评论等少数议论文,绝大多数新闻都是记叙性文体。
这里的定义强调三点:
一是在“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二是“新近发生”,这是说新闻不是隔年的老黄历,不是旧闻,强调的是变化中的“新”;
三是“报道”,即指新闻反映的是有意义的事实,重要的事实,值得报道的事实,是经过新闻工作者加工裁剪的事实。
(二)新闻的特点
概括地说,新闻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这是由新闻的内涵和特性所决定的。新闻所表现的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客观存在的事物。
2.新鲜性
作为一种信息,新闻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新闻必须是新鲜的所见所闻。新闻的“新”包含内容的“新”和时间的“新”两方面。内容的“新”即要有新意;时间的“新”就是要及时。
3.倾向性
一切新闻机构都是某一阶级、某一集团的喉舌,都是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进行新闻宣传的,这就给新闻带上了无以争辩的政治倾向。
4.选择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无疑的,但由于新闻同时又有凭借事实传播一定的思想观点和影响舆论的作用,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集团往往利用新闻作为宣传手段。因此,对新闻事实总会有所选择。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围绕国家局的中心工作和指导思想来报道。
(三)新闻的五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即五个“W”。什么事(What,何事)?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
新闻要素=5“W”+1“H”,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新闻的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新闻包括多种体裁,大致有以下几种:消息(简讯)、通讯、报告文学等。
消息即是狭义的新闻,它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必须具备上面新闻的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一则消息只有具备这五个要素,才能让读者对所报道的事情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稿件所配资料在内容上包括哪几种类型?从内容上看,新闻稿件所配资料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1)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指新闻亊件的背景资料,主要介绍新闻事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比如报道一场战争,在发布某一日战事新闻时,需要向受众介绍一下这场戓争的起因和前一段旪间的战况,这就要配发新闻背景资料。(2)新闻人物与组织新闻人物与组织,指新闻中重要人物的生平资料和重要组织的基本情况介绍。比如外国总统来访,新当选的国家领导人上任,除了报道时间本身以外,通帯要对这些人物的生平做简要癿介绍。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涉及一些非常重要的组织、机构和社会团体,读者不一定了解全面情况,也需要迕行简要介绍。新闻人物资料主要包括个人简历、家庭情况、个人爱好等,新闻组织资料主要包组织的创建与发展历史、工作或经营范围、主要业绩等。(3)新闻地理新闻地理,指对新闻所涉及的重要地点的地理知识介绍。如戓争报道中往往涉及对战争影响很大是我战斗地点、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科技新闻中也时帯涉及一些特殊的地理条件,这些地理方面的情况读者不一定很了解,就需要以配资料的方法加以简要介绍。(4)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指新闻中涉及的有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如有些新闻稿件中涉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专业领域等,是读者比较陌生的,需要配资料予以说明。(5)词语解释词语解释,指对新闻稿件中比较难懂的专业术语、典故、方言、外来语等进行解释。如在许多专业性较强癿的报道中,往往包含着大量读者不熟悉的与业名词和术语,稿件本身并没对此迕行解释,编辑就要通过配资料癿方式,向读者进行通俗的解释和说明。
判断题 要做一个优秀的记者,首先必须要做好一个人,一条生命远比一条报道更重要。()
判断题 MC是照相机镜头多层镀膜标志。
判断题 “三网融合”又称三网合一,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在网络层面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在应用层面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运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入、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判断题 什么是公民新闻?怎样理解公民新闻对于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延续:(1)“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谢尔顿·冈纳拉特尼从不同的来源为公民新闻提出了若干定义,他认为公民新闻是纸质媒体和广播媒体记者的一种努力,他们在报道中将更积极地聆听公众对问题的表达以及解决方法,通过自觉地给公民更多的声音来创造出更积极的更多的公众参与,以此来丰富报纸和广播的报道。”公民新闻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延续着美国媒介对社会责任理论的承诺。”(2)根据社会责任论的原则,媒介内容的控制权掌握在媒介从业人员手中,大众期望他们服务于公众的利益,站在公众的角度看问题。从公民新闻的定义来看,公民新闻不仅要承担传统的媒介社会责任,并且对媒介以及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责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促进了社会责任论的发展和实现。①以人为本,提高媒介监测能力社会责任论中的责任更多的是指大众媒介自发地负责,包括对自身所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传播行为的正确性负责,它规定了媒介“应该做什么”。这种“责任,省先体现在媒介的社会守望功能上,即媒介对社会环境的检测能力。公民新闻是一种公众参与的新闻,是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公众的利益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提高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关注公众之间观点的交流和对话的质量,帮助公众积极地自我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提高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批判意识和解决能力。②民主参与,培养受众责任意识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所揭示的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是传者的绝对自由,因此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必然导致后来对“自由”的扭曲。社会责任论揭示的自由则是一种积极的自由,它希望政府能主动地促进自由,必要时政府应与大众、媒体协同一致,共同发挥传播的功能,它把自由不仅局限在传者的范围,更提出重视受众的自由,在这一方面公民新闻给予了精确的诠释。公民新闻的“公共性”不仅是体现在对公众周围生活状况的关注和报道,它更强调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对话”意识,在相互协同之中激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取得有效、积极的传播效果,是媒体和公众对“自由和责任”的共同推动。媒体不仅要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还要向受众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并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媒介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公众去解决公共问题及培养公众思考公共问题的能力,在相互交流中树立公众的自我意识,引起公众对周围公共事件的关注,并挖掘出事件的真实原因,培养公众个体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引导和培养,使社会责任论所倡导的自由和义务不只是局限在传者和利益集团的手中,而是下放到以普通大众为主的草根阶层层面,这就遏制了“自由权利”的单方面的倾斜,平衡地分布社会权利和义务,创造一个和谐的话语交流环境。③差异化和多元化强化媒介责任公民新闻的目的在于藉由邀请公民大众从事新闻报道的协同生产,共同针对公共议题或社区问题进行研议协商。以此重建受众与社会、受众与媒体、媒体与社会的互动联系,从而唤醒居民对于自身公民身分的觉醒及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促其成为公共生活的主体,对生活中的共同问题进行思辨审议以谋求解决之道。其最常用、最理想的两种操作模式是社区会谈和公听会。这两种公民新闻操作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对社区通过访谈、民调或公听会的方式来鼓励社区公众参与议题,处理社会事务。通过这种方式,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公众可以共同学习解决社区问题,凝聚社区意识。这种各个社区独立的谈论和解决社区问题的形式,使不同社区的人只在自己社区的内部相互交谈,造成“并不是所有人都在阅读和注意认真负责地制造出来的关于‘大共同体’的内容,”呈现出极佳的差异化和多元化。只要媒介试图对社会产生影响,责任的问题就不可避免。而公民新闻时代的到来对社会责任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使媒介的报道内容深入到普通大众的层面,感受到大众的疾苦,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同时作为受者的大众也开始参与新闻的制作和传播,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和传播权,是对自由主义所提倡的传者的绝对自由的补充和修正。这种全民参与制作新闻的方式,不仅强化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更培养了普通大众对国家事务和所处环境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在这样的氛围下,必然会创造出一个有责任的和谐的社会。通过以上三点的论述,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公民新闻是对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延续。
判断题 光圈大,通光量(多)。
判断题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在总统大选中的传播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显著,由此还提出了著名的“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该研究直接否定了“子弹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判断题 简述新闻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新闻产品设计,是我国新闻媒介全面走向市场之后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闻编辑人员正在探索中的一项宏观新闻业务。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下,新闻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产品设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在新闻产品设计中,都需要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1)公益性原则公益性,是新闻产品作为公共文化产品所特有的属性。新闻不同于一般普通商品的最大特点是它能够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思考与判断正在发生的一切提供事实依据,新闻传播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影响人们的立场、态度、思想和行为。无论中外,新闻产品的公益性特点都得到了广泛认同。所以,新闻产品设计首先要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追求产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品质,不因追逐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2)适用性原则适用性,指新闻产品针对受众的需求而设计,让用户感觉合乎心意、使用方便。新闻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和信息,编辑在设计新闻产品时要针对不同群体甚至不同个体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媒介接触习惯等,提供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降低他们的时间成本,并让其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3)个性化原则个性化,指一种新闻产品与其他新闻产品之问具有明显的差异。随着传媒技术发展,媒介市场会进一步分众化,并逐步向个性化定制转变。新闻产品设计需要充分借助各种技术手段、运用各类信息渠道和终端,特别是利用与社交网络的融合,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闻产品。(4)品牌拓展原则品牌拓展,指新闻产品设计具有品牌意识,充分开发媒介的优势资源,使新闻产品具有可以延伸和拓展的社会价值及经营价值。传统媒介的数字化催生了新闻生产的“全媒体”战略,新闻产品已经突破传统的单一媒介形态,向多种类、系列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由新闻产品延伸出的社会服务及各类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因此,新闻产品设计应在媒介融合的视野下,以整合资源为基础,以品牌拓展为目标,不仅重视每一产品的独立价值和个性,还要通过对全部产品的整体规划和融合性设计,使产品与产品之间产生相互联系,进行协同运作,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综合效果。这也是媒介组织打造产品链、提高新闻传播水平和媒介经营水平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