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类新闻稿写作
表彰类新闻稿比较特殊,大部分时候是一种静态的新闻稿,是没有现场的新闻稿,只能通过材料、采访来收集新闻点,然后再整合成一篇稿件。
这类新闻稿其实结构不是很固定,而且部分新闻稿是不需要分段的,在此我说下分段的新闻稿的写法吧。第一段是导语、写某单位发文表彰了哪些人、哪些单位;第二段则是介绍下受表彰对象的事迹;第三段则介绍受表彰对象的感言、决心或者是颁奖单位对受表彰对象、对青年学生的希望。
写这类新闻稿,需注意以下几点:
1、表彰发文、表彰的奖项内容、受表彰单位都要写全称
写表彰类的新闻稿时是一定要写出表彰的发文和表彰的奖项内容的,这是稿件最重要的亮点,但是往往出现一种情况是,表彰的发文、表彰的奖项内容、受表彰单位这三个的名称写得太简单,没有将全称写出来。既然是有表彰发文,那么我们新闻稿中的信息就必须让读者能够找到相应的表彰发文,信息写全了,才不会让读者怀疑真实性,我们的宣传也比较有效果。比如《校团委党支部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这篇新闻稿中,就应该这样写:“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鲍绍坤在会上宣读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决定》,我校机关党委校团委党支部被中共福建省委授予了“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虽然这句话很长,但并不是累赘,里面的每个字都是省去不得的。
2、受表彰单位、个人的事迹介绍要突出优秀之处,要体现事迹的教育性
一般一段式的表彰类新闻稿中是没有介绍事迹的,但是,作为新闻背景,介绍下受表彰单位、个人的事迹,这也是宣传的重点,所以,作者有必要对此作下介绍。介绍事迹要注意符合奖项的内容,比如“优秀志愿者“的事迹中就没必要介绍他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就,而应该围绕着志愿服务这个主题介绍。而且,我们介绍事迹的目的主要是让读者看到他们的优秀,并从中得到教育,所以我们要集中体现他们的优秀之处,体现教育性。如《校团委授予叶一舵、李小新等6位同志“福建师范大学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新闻稿的第二段是这样介绍事迹的:“今年5月-6月,为了积极响应团省委关于组建“福建省12355灾区青少年心理康复援助志愿者服务队”的号召,校团委推荐了叶一舵、李小新、郑小东、吴萍娜、张伟、罗剑等同志,分批进入四川地震灾区,对当地青少年进行心理康复辅导。他们克服困难,认真负责,不负团省委和学校的重托,出色地完成任务。”
3、受表彰对象的感言要有针对性,颁奖单位对受表彰对象、青年学生的希望要有实际意义
表彰之后,受表彰对象也会发表下获奖感言,这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预测性的信息。在总结这些信息的时候要有针对性,侧重于把握他们对以后工作的决心、以后的目标。当然,如果没有举办颁奖仪式的话,我们很难得到受表彰对象的感言,那么我们就把眼光转向颁奖单位对受表彰对象、青年学生的希望,往往这就是他们设置该奖项的目的。在概括的时候要有实际意义,要对青年学生有促进作用。如“校团委希望全校广大团员青年以他们为楷模,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学习工作,为学校新百年的内涵发展、特色兴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写到结束的时候,我最想说的一句话还是:“我是在班门弄斧,怡笑于大方之家。”原因是我非专业出身、学习不精和师大人才济济。
但“只要有一句话对一部分人那怕是一个人有用”仍是我坚持写作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黑白相纸按用途可分哪几种?印相纸,放大纸
判断题 社会效果标准新闻传播必须对党和国家人民的事业有利,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1)最高层次是政治层面的,既要准确、全面、及时地体现和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要团结人民,激励人民,组织人民,为实现党的目标、纲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2)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层面的,这个层面应该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灾祸性报道:①报道内容必须准确、真实,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②对于各种严重事故的报道也要注意不要过分集中在一个时期。③对于还在侦查、起诉或审理的案件,以及尚未作为终审、判决的案件,不宜播载。④对报道的案件进行评论,要努力做到了解案件的全貌和问题的实质。⑤对于恐怖主义作为及重大政治事件,一定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切不可擅自报道。(3)第三个层次是法律层面的,这个层面是社会价值标准的最基本的底线。
判断题 试述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联系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以及对中国报业的贡献:(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3)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爱国主义教育(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2)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3)创造了保障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对维新报刊的评价三个方面:办报思想——梁启超、思想史;业务改进——下面;历史作用;上面。资产阶级改良报刊的特点:他们是政治家办报,重视宣传鼓动,注意宣传效果,改进新闻业务,他们重视政论寓评论与新闻中,注意报纸编排,并开始向外派记者。改良派报刊三个阶段:1、初创1973——1894;2、发展1895——1898;3、后期1898——1907试述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有何特点?在报刊业务上有哪些改进?第二次国人办报(1906——1911)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一)历史背景: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官绅士民自办的报刊纷纷创刊,其数量年年递增。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的发展步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内部的两大党派,立宪派和革命派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在海内外创办的党报,两党之间也展开了长期论战。(二)特点:与维新运动时期形成的第一次办报高潮相比,国人办报的第二高潮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报刊不但在数量上超过改良派报刊,而且在舆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二、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集宣传机关、指挥机关、联络机关于一体,是革命派办报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第三、办报地区有所扩大,这一时期的办报的办报活动先由海外转向国内,与由腹地向边疆延伸。第四、读者面大为扩大,由“中等社会”和知识分子扩大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小商贩和部分市民。(三)1、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高潮的主流。代表性刊物有上海《中国女报》、《神州日报》、“竖三民报”、武汉《楚报》、《商务报》、《大江报》。2、立宪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是第二次高潮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政论》、《国民公报》3、在第一次国内办报高潮中,清王朝政府主办的官报进一步发展4、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也在这一时期出现。1904奶奶,骆侠挺,中兴通讯社(三)业务改进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大要素。1新闻报道成为报纸的主角。报道面也相应扩大;新闻报道的体裁上,除消息外,作为新闻新体裁的通讯也开始出现;新闻标题出现大字题和多行提;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对重大突发事件发行号外;新闻摄影图片开始背广泛运用。不少报纸建立了一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记者队伍,有的还在外地聘请通讯员和特派访员。2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报纸评论的形式日益多了起来,有“时评”和“编者按”等。短小灵活,生动鲜明。文体为“新民体”。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综合编辑法”被广泛采用。(五)总结:虽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现过政党报纸相互攻击时期,但以革命派为主导的报刊活动推动了革命的进展,其业务大体上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
判断题 静物摄影是指对静止无生命力的物体的拍摄,主要通过构图、布局、光线与影调及色彩的处理来表现被摄体的质感、立体感及外在特征。
判断题 媒体融合1.定义:媒体融合狭义上就是指在网络、数字等技术的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老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一体化。广义的媒体融合,还包括着媒体所有权、人员、资源、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在信息传输渠道多元的情势下,把新兴媒体传播终端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2.媒体融合的影响:1)媒体融合带来了媒体结构的转变。2)媒体融合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新闻教育带来新的课题。3)媒体融合将对整个新闻产业链产生深刻的影响。媒体融合并非是将几种形式的媒体简单累加在一起,而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不仅是新闻从业者个人技能的跨媒体化转变,而且媒体运作的整个流程都面临着重新整合与调配。新闻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信息的采集与生产,到媒介的经营与管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针对新媒体的特点,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传播形态需要得到改革;原有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需要得到转变;丰富的人力、技术资源需要优化配置;市场需要重新定位和划分;行业内外相关职能机构的复杂关系需要妥善协调。
判断题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我国新闻工作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党性原则。坚持这五项基本原则,既是中国新闻事业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党领导下新闻工作长期积累的传统。一、新闻真实性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新闻报道的真与假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是否符合客观存在。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论新闻真实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新闻报道要真实地反映一个事件,必须注意它上下左右的联系。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去抽取事实,而不是带着固定的观点到现实中找例子,或者孤零零地表现一个事件。但是,如果新闻所报道的事实“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段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也称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新闻真实性,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而且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所反映的整个现实的真实。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从整个现实出发,审时度势,决不漏报、瞒报重大新闻事件;力图做到新闻报道的平衡。//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准,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真实与真相。“离我们最近的是真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3、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具体来说有四方面:(1)、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5)、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4、新闻失实新闻失实表现的五个方面: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当前新闻失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凭空捏造;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这类失实大量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报道里;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⑤因果不符。新闻失实原因的分析:①非故意性失实(没有主观故意,原始材料失实)含义:在采、写、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察觉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这种失实多半是由于记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造成的。有的采访不深入,以讹传讹,造成失实。②故意性失实(主观失实)含义: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原因比较复杂,有新闻队伍内部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1)、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党风严重不正,个别领导人想利用新闻来自我吹嘘,骗取荣誉;或掩盖劣迹,欺上瞒下;2)、记者,编辑队伍中的作风问题是造成新闻失实的突出原因。有些记者心浮气躁,急于成名,不惜弄虚作假博取知名度;有些记者怕苦怕累,不深入实际,靠电话、道听途说、想象编造故事;3)、面对日趋严重的作假,无论是党政主管部门还是新闻单位对此处理的轻描淡写,也助长了这股歪风;4)、这和传媒业竞争逐年激烈有关。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许多媒体不辨真假,以“新奇”新闻刺激读者。同时,网络新闻的崛起也为新闻失实推波助澜。新闻失实呈现的特点和趋势:一新闻失实趋向常态。二故意性失实的比例增大。三新闻失实入侵公共领域。5、炒新闻:对新闻真实性威胁最大,危害最烈的是炒新闻。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炒新闻的背后,必有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驱动。(1)、有些是社会上的职业骗子,专门造假新闻骗稿费;(2)、更需指出的是,有些新闻从业人员不顾职业道德拿人“红包”,搞有偿新闻。也有一些媒体实行所谓经济承包制,承包人拿了企业、团体的赞助款或广告费,不得不按他们的需要炒新闻。所以,制止炒新闻,不仅仅是认识上的问题,还必须从新闻媒介内部管理上下功夫。6、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1)、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批判: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以可能发生,将要发生的事实为“依据”;以已知的事实去推测可能发生的事实,这是逻辑推理的任务,而这种推测也只有在得到事实证明后才能成立;用想象来写作是文学的创作方法,不能用在新闻上。如果“合理想象”可以成立的话,记者就可以凭他的主观想象来写作,人们就无法核对事实,就很难保证新闻真实。2)、扩大宣传效果对新闻中的事实添油加醋,追求事实的“完美”,借以“扩大宣传效果”,不管是处于天真的想法还是为弄虚作假作遁词,都是不能容许的。任何弄虚作假只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立即被揭穿,直接地败坏党的宣传工作的声誉;一是人们暂时被迷惑,收到一时的效果。但隐瞒总不能持久的,一旦真相大白,上当受骗的人就会更加失望和愤慨,人们只要上当受骗一次,就会对今后的宣传产生防范心理,这种戒心很难消除,千百次次的真实就会被一次失实所败坏。实践反复证明:靠弄虚作假来扩大宣传效果,其效果适得其反。要收到真正的宣传效果,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坚持真实,坚持真理,才能赢得人心。二、新闻指导性1、含义: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新闻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改革开放大业。新闻指导性始终是道义上、思想上的影响,决不能把新闻指导性当作指挥权。2、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为①鼓舞②示范③论证④启发⑤解释⑥预测⑦警戒新闻指导性产生的社会效果包括:迅速地在受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立即收到明显效果;潜移默化地长期影响。新闻既天天对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又经常有引发群众强烈反响的新闻报道,就能较好地产生新闻的指导作用。3、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具有指导作用的新闻,称为指导性新闻。指导性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或者说指导性要寓于何处,目前流行的三种提法:(1)、寓新闻指导性于知识、趣味性之中。(2)、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3)、寓指导性于服务性之中。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哪里,指导性要寓于何处——新闻事业以向社会提供信息作为生存的依据,新闻事业最主要的社会使命是传播信息。因此,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于信息,指导性要寓于新闻传播之中。完整地说,指导性新闻既要真实、及时传播大众共同关心的事实,又要体现一定的指导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1)、指导性新闻要具备新闻的特点,包括事实必须完全真实,要有一定信息量,能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2)、体现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的说明观点,令人信服;(3)、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4、目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指导性新闻片面强调指导作用而忽略新闻的特点。——指导性新闻缺乏新闻的特点,只能削弱指导作用。严格地说,那些过时的,空话连篇的报道,根本称不上新闻,也就谈不上新闻的指导性。5新闻指导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操作要求1)革命战争年代的新闻指导性的基本特点是:报纸指导一切,重点是指导工作。2)计划经济年代新闻指导性的基本特点:是多侧面的印证:印证党和政府各种举措,方针的合理性。新闻指导性集中表现在鼓舞,示范和论证。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指导性除了继续发挥鼓舞、示范、论证等作用外,重点要在"解释"上下功夫。阐释信息的意义。围绕形势新变化,对党和国家每一项政策的出台进行分析阐释,帮助受众弄清发展趋势,权衡利弊得失,保持新闻指导性宏观上的舆论一致和微观上的多元表达。6、关于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1)、图解政策的做法2)、公告式和命令式的做法3)、片面化和简单化的做法片面性、简单化具体表现在:1)在宣传某一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定时,只有质的概念而缺乏量与度的把握,说了不少过头话;2)抓住一点,不及其余;3)脱离具体的条件,脱离历史的环境,简单肯定一切,否定一切;4)在典型宣传中,往往强调精神而忽视科学态度。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1、新闻事业的群众性的三层含义:(1)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2)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3)形式上:新闻和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2、新闻业依赖群众的需要存在,我国新闻事业和群众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3、满足群众需要是我们的天职。我国新闻事业既要满足群众需要,又要引导群众,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4、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我国新闻工作路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①各级党委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②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③组织广大党员和非党员群众为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四、新闻事业的战斗性1、新闻事业的战斗性: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无所畏惧的斗争,为传播真理不倦地探讨。我国新闻媒介的战斗性就是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报道,实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揭露、打击一切的敌对分子妄图颠覆人民政权的阴谋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毒害人民等不法行为;(2)、大胆揭露在党政机关、司法部门、经济部门内职务人员利用职权贪污盗窃、索贿受贿、失职渎职、为非作歹的种种腐败行为及其造成的损失以及这些腐败行为给国家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大胆揭露社会上少数不法之徒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治安的种种劣迹;(3)、及时发觉和批评在党政机关,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以及思想理论界的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4)、鲜明、及时地提出和解决人民内部的各种问题。从而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引起社会各方面着手研究、解决。所以,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新闻媒介的战斗性是……1、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原因):A: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够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B: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够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和各项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有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C: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D:新闻的舆论监督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2、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点: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重点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特点:权威性/典型性/紧迫性/重视社会效果3、开展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事实要核对清楚,不但包括主要事实和关键性情节,还包括有关的细节。包括对发生错误的原因所作的分析采取全面客观的态度。3)适时、适量、适宜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适时就是批评的内容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批评,能够和一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或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相配合,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适量就是批评稿的数量要适当控制,不能再像过去搞政治运动那样,报上杀气腾腾,一派火药味。批评的数量不控制,也可能使人民群众产生一片黑暗的错觉。适宜指的是批评的内容要选择适宜于大众新闻传播工具,就是要引起群众的共同关注。所以,批评要力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紧迫性。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5)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4、批评不慎表现的三个方面(1)批评不实引起新闻伤害;(2)批评失当引起新闻伤害;(3)新闻炒作引起新闻伤害五、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有三个方面:1)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地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2)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把党的纲领作为自己总的宣传纲领,无条件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3)在当今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的新闻事业必须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去开展宣传报道。党性就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表现在:政治上,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组织上,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党纲、党章,服从党的一切决议,遵守党的纪律。1、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党的新闻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成败与优劣,从而也影响到党的宣传工作的成败与优劣。具体说:1)坚持党性原则是使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2)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和立场;3)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4)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5)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指导、推动我国各项改革沿着健康道路发展。2、坚持党性原则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1)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2)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统一;3)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4)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统一。3、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是一致的。(如何加强党的新闻工作:既要坚持党性原则,又要有高度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3、党性原则新闻制度【对新闻媒体定性---耳目喉舌;党管媒体;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扶植党委机关报】4、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是一致的新闻事业要发挥耳目喉舌作用,就要发挥这三性,原因:1、新闻事业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工作要求2、在党的新闻事业中,报纸、广播、电视等不同传播工具有不同的特点3、各新闻媒介为办出自己特色,获得影响,就要有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家4、中央的方针政策是适应全国的,各地必须宣传贯彻;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绝不是一帆风顺的
判断题 如何理解“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1、追逐利润是传媒的基本宗旨和终极目标。媒介获取利润的全部秘密在于:它向广告客户出售受众,出售广告。而对于报纸其秘密在于两次出售——向读者出售报纸,然后向广告商出售受众。对媒介来说,谁拥有受众,谁就拥有广告,谁就拥有利润所以说:“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2、在西方各国,大众传媒号称“第四势力”。其实质是媒体背后庞大的受众及受众所代表的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舆论的力量是任何政府、商界、各行各业不敢小视的。故称“受众是传媒权力之源”。由此得出重视受众的传媒不一定成功,但不重视受众的传媒则一定不成功。中国传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传播者为中心。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当新闻媒介真正走向市场,对受众的重视才真正开始,新闻媒介的从业人员才懂得,受众是新闻媒介的“衣食父母”,是新闻媒介真正的上帝,中国新闻媒介开始了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过渡。伴随这一过渡,媒介更加重视受众调查,真心接受受众各种形式的反馈。
判断题 辨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是以受众为中心进行运作的: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从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都是以受众为中心运作的。传者为中心和受者为中心,代表了两种经济体制下的媒介运作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媒介以传者为中心进行运作;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则以受者为中心进行运作。随着体制的转轨,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转化实属必然。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球的媒体是以传者为中心而设立的,就是“我写你看,我播你听(看)”这样一种模式。中国传媒业情况更是如此,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处于短缺经济年代,传媒业也“按计划、有比例”来设计,一个省一家日报、一家电台、一家电视台,即“一报两台”。一名普通群众能看到报纸、能听到广播、能看到电视已是相当奢侈了,没有任何选择,也不可能有什么挑选。在西方,受众调查也会做,但也仅仅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在西方各国,在商界包括传媒业的经销,盛行的是“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个要素:产品—注重开发产品功能;价格—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渠道—企业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培育经销商和建立销售网络,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通过分销商进行;促销—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行为(如让利、买一送一等)促使消费增长。这种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点就是制造商控制整个流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创办的媒体不断出现。新办媒体为避开老牌媒体的锋芒,开始寻找特定受众,即媒体不是面向社会全体,而面向其中特定一部分,这就是分众。分众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年龄、职业、性别、收入、区域等),而这恰恰迎合了某些商品销售商的需要,这种分众广告更有针对性,而且价格便宜。随着新办媒体大量涌现,媒体竞争越发激烈。分众化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意味着:传播开始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移。1990年,美国的营销专家劳特鹏提出营销的4C理论,即需求(consumerwantsandneed)、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消费者需求—企业应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而非自己能制造的产品;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企业家要研究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和同类产品的市场价,而非品牌策略;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方便—销售的过程在于如何使消费者快速便捷地买到该产品,由此产生送货上门、电话订货、电视购物等新的销售行为;与消费者的沟通—消费者不只是单纯的受众,本身也是新的传播者,必须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以谋求与消费者建立长久不散的关系。通过4C理论可以看到,企业整个营销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营销策略,当然也决定广告的内容和形式。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理论就是整合营销。整合营销主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确立统一的传播目标,并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作用,以达到整体传播效果。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媒体高度重视自身品牌建立,高度重视媒体自身的定位,高度重视受众调查以及与受众的互动,追随受众的变化而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