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网络新闻的标题可以被视作一个独立的存在,是受众选择性阅读的第一位“代言人”。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灰卡也叫测光灰板。

判断题 一般ISO400的胶片比ISO100的胶片反差要大。

判断题 1/125秒比1/60秒曝光速度慢。

判断题 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一·叙述的直接性1·开门见山,直奔主要新闻事实2·上下连接,过渡照应3·简要穿插,对比衬托二·描写的直观性1·记者亲眼所见,如实写来2·事后采访,重现场景3·记者出场,进入事件,成一“角色”三·议论抒情的实在性四·对话的实录性1·直陈其言,不改其貌2·实话实说,突出个性

判断题 短评的形式:①针对某一问题某一事物发表简短的评论。②通常配合新闻报道,就实论虚,起深化报道,启迪一般的作用。

判断题 外事新闻采访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外事新闻采访具有特殊性,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采访作风应格外严谨,采仿方法应格外细致,千万粗制滥造不得。在具体采访中,必须注意下述事项:(1)依靠组织,熟悉情况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日益发展,势必导致来访的外国人士日益增多。但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政治背景和来访目的不尽相同。俗话说,外事无大小,都须认真细致地处置,丝毫马虎不得。记者一般接受报道任务后,需尽快与外事部门取得联系,听取他们对采访人士情况介绍,包括他们国家政策、财团的情况和本人的相关情况,了解我们的接待方针、规格及相关活东安排程序,明确有关的采访纪律等,在此基础上,周密制定采访计划。实践证明,外事采访中只有在紧紧依靠组织、熟悉外宾情况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外事新闻少出差错,甚至准确无误。(2)抓住战机,迅速成篇有人说,外事新闻的采访往往是闪电式的速决战。此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外事活动一般是征短促的,参观、赴宴可能有个几十分钟,握手、拥抱等互致问候可能就是瞬间之事,因此,采访中记者的精力必须高度集中,反应必须十分灵敏,决断必须非常果敢,一旦有价值的事实出现,便迅速捕捉。(3)亲临现场,捕捉细节外事新闻报道理应是生动感人,但眼下不少外事新闻却得不到受众的认可,无细节、无现场想,仅仅停留在程式化的报道上,诸如“两国领导人亲切握手,热烈拥抱,随后,机场上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等一般化表述比比皆是。分析其中原因,是记者未亲临现场,只是靠新闻发布会的信息和电话采访。大凡令读者一读难忘的外事新闻,无一不是记者亲临外事活动现场采访而成的,因富有政治意义和生活情趣的细节突发性强,稍纵即逝,记者只有置身现场,才能及时捕捉。如至今仍令同行称道的《宋庆龄招往外国妇女文化代表团》一文,记者采访中注意了招待会环境的观察,在稿件中穿插了宋庆龄私人花园里“百花齐放,绿草如菌”、“空穸中传来鸽子的铃声”等细节,顿使和平友好的主题跃立纸面。(4)注重礼仪,遵守纪律外事记者长期接触外宾,频繁出入宾馆、机场、宴会厅等场所,除了礼仪要讲究、纪律要遵守外,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打扮等也是要十分注重的,某种意义上说,记者留给外宾的印象征可能就是中国人的形象。

判断题 AF镜头是自动对焦镜头。

判断题 简要评述毛泽东,周恩来在“五四”时期的报刊活动:湘江评论:1919年7月创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任主编。1919年8月复印时,遭军阀查封,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以研究、传播新思潮为任务。毛泽东撰写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在该刊连载,分析说,结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阐述“民众的大联合”的思想和策略主张,反映了毛泽东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当时很多报刊想继全文转载或推荐《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创刊于天津,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任主编。1920年停刊。初为日报,后改为三月刊,还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周撰写了许多评论,议论精辟,富有战斗性。他为创刊号写了《革新、革心》的社论,阐述了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又要在这一斗争中自觉改造自己思想的正确主张,并以此作为该报宣传的宗旨。该报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还发行号外,支持山东学生群众代表赴京请愿。广大读者称赞它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周恩来——《旅欧通信》《共产党》月刊:1920年由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李达主编。1921年停刊。(1)为了向革命群众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育,推进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共产党》月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宣传:1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特点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著作。2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论证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主张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俄国布尔什维克式的中国共产党,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3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公认运动的发展(2)它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而且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想、沟通情况、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带。《劳动界》:1920年中共上海发起创办的周刊,李汉俊主编,1921年停刊,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它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鼓动工人联合起来,结成团体,为改变受压迫的地位团结斗争。它报道国际工人运动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自己阶级的信息,促进工人的觉醒《劳动界》等刊物,被工人们看作是自己的“喉舌”,工人解放的“明星”。这一批刊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