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左叶事件”1957:1957年,左叶时任农业部部长助理,在刘少奇陪同苏联领导人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时,因在场维持秩序与记者发生争吵。左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反感,第二天,《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报纸进行了报道。后来新华社又发了通稿,使这件使得影响进一步扩大,由此引发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使新闻界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反右派斗争开始后,“左叶事件”被说成是“新闻界的右派分子向党的新闻事业发动进攻,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些记者被打成‘右派’而被迫检讨”。
判断题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判断题 (1)“两极传播”理论提出时的研究背景①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的广泛应用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传播流”研究,“传播流”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等。②“伊里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历时半年,对俄亥俄州的伊里县600名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做了一项实证调查,7次追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宣传期间,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而改变了原来意向的人只有8%。即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因素。这一结论显然与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直观感觉大相径庭。为了弄清其原因,研究人员又对全部调查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通过这次分析,他们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舆论领袖”和“两极传播”。(2)“两极传播”理论对传播效果研究的影响伊里调查发现,在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研究人员将他们与一般受众做了比较,发现无论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意见领袖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程做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两极传播”理论为否定当时甚为流行的“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
判断题 运动摄像,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改变摄距,或者变动镜头光轴,或者改变焦距所进行的拍摄。
判断题 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是个体性为主的精神劳动。()
判断题 尊重新闻传播的专业属性,同认识新闻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不矛盾的。
判断题 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应完全依靠党的领导。()
判断题 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1、打破常规:按材料的重要程度安排结构2、非六要素式导语:突出最重要的新闻要素3、逻辑连贯:段落、句子保持逻辑上的连贯4、简略,简洁:事件过程叙述简略,文字简洁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1.便于记者抢发新闻2.便于编辑快速选稿、分稿、组版、删节3.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精华缺点:1.适用性差:只适用于时效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的写作,对于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或故事性的新闻不太适合。2.结构比较刻板,少有变化,读起来比较枯燥。